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心苍凉如荒草

(2009-07-08 20:09:56)
标签:

心情私语

读书

杂谈

分类: 老魏的另类活法

我心苍凉如荒草

图片说明:2007年冬,于出生地前留影。

 

     当空闲时间多起来的时候,一下子竟有些无所适从。

     信手翻书,随意上网,很有点浪掷光阴的味道。所喜的是,即便是先前看来极简单的唐诗宋词中,居然也蕴含着很多我所不曾领悟的妙处。这些天随手所翻的书中,就有《诗经》、《楚辞》、《吕氏春秋》、《元曲》、《阅微草堂笔记》、《舌华录》、《随园诗话》等,案头没有读完的还有《官场现形记》。不过读起来最受益的还是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不明白,那么多自负的人,在这样的著作面前怎么还有自吹自擂的勇气?

    聪明人比比皆是,但智慧的人却少之又少。有大智慧而又有大勇毅的人那就更少了。

    现在很多人以蔑视“启蒙主义”为骄傲,我不知道这些人的底气何在?在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这些大师(可怜“大师”这个词今天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面前,思想层面上卑微且卑贱蒙昧如爬虫的今人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启蒙”?

    卢梭说:“至于平等,我们不能将该词理解为权力和财富的程度绝对相等,而应理解为:权力不能发展成为任何暴力,只能根据地位和法律来行驶;在财富方面,没有哪个公民富得可以买断他人,也没有哪个公民穷得被迫出卖自己。”“立法的力量总是以维护平等为目标。”

 

    读书之余,想为自己即将出的新书选一张照片,一下子就找到了前年在出生地双牌老家照的相片,扫描之后效果并不很好。背后一片苍凉的荒草,当年是一间瓦屋,8岁时回来曾经在此处睡过,生母关切之情尤历历在目。转眼间,人事两非。空余残砖断瓦,望之怅惘。当时是五户小山村,诗意点说是“白云生处有人家”的那个“人家”,悲凉点说则是于荒山野岭讨生活。真正是“地无三尺平”。我自少小离家,此中况味,杂陈于胸。生父生母“托体同山阿”,就是此处的山阿。

    很多时候,人都是孤独的,都是一个人在战斗。与生活,与世情,也与自己。我觉得自己能够理解张爱玲对于“苍凉”的独钟,也能理解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写下自嘲诗后,先生念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听,念完后,内山哭了,先生也哭了。

    清标傲骨不愿人怜的先生,看似冷峻的背后,其实有着常人难以抵及的痛楚与苍凉。大爱者有大悲,宵小围噬的场面永不会改变,而坚毅前行者也永不会摧眉折腰。

    在这个夏日的黄昏,独对一张照片,苍凉几许,有冬日的寒风刮过。

    而我在倾听先贤的声音,尽管遥远,但却清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