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8日,略有改动。
几乎每个夏天我家的三台“海尔”空调中总有一两台要罢工,这样的情况从这些空调进门的第二年就开始了的。每到这时候,老婆大人免不了要絮絮叨叨,痛责我的“民族品牌情结”。
“老婆总是对的”,说实话我很后悔当初买空调时候的选择,一是听信广告,去了“最便宜”的国美,结果同样品牌款式的空调每台比人家贵出350元(高明的是,国美让我拿别家商场的发票去,他们可以将这350元退给我,那就意味着要拿到这三个350元退款我得去那商场再买3台);二是听信“民族品牌”的宣传者。他们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要抵制日货美货法国货,要爱国要民族主义要大义当先等等等等。
人果然是社会性的动物,看似“自由选择”的过程中,总是要受到广告和各种别有用心的宣传的影响。记得买洗衣机那会,我也是直奔海尔这个“民族品牌”而去,名牌到底是名牌,连售货员都比人家多一倍,到底是“人多力量大”,围在那里唠嗑的售货员们对前去看样品的我理也不理。狭隘的个人情绪一时战胜了我的“爱国主义”,于是愤而买了另外一家品牌,盖因为那家的售货员热情解说。
有了空调的惨痛教训,老婆大人再不听我的什么“爱国主义教育”。家里的国产热水器一坏再坏,老婆来火了,断然让它下岗,去买回一台日本货。我支支唔唔地表示异议:“这这这,网上都说如果咱们中国人都不买日本货的话......”
“什么这个那个的,我只认质量不认别的。”老婆大人愤怒地打断我的话,“我可不想洗澡的时候一会儿冷一忽儿热地。”
我心里想,你就崇洋媚外罢,不见得这日本鬼子货就不“不忽儿冷一忽儿热”。但事实并没有给我幸灾乐祸地机会,这他妈的鬼子货硬是没出问题,三四年了还正常得很。于是,我也乐得将“爱国主义”丢在一边,先“崇洋媚外”了再说。
有了这样对比鲜明的正反面经验,我免不了犯迷惑:如果这“民族品牌”并不爱我,我为什么要去爱它啊?购物说到底是一个消费行为,只涉及质量与价位,何苦要捆绑上这个那个主义?如果说民族产业有贡献于国家税收,那么洋品牌纳的关税等莫非就不是有贡献于国了?再说,对低质量的国产产品与服务的过度偏爱是不是也算一种自虐?
当然,生活中我也大量购买国产货,一是我对它们的质量也还满意,二是我的购买能力也就这个水准。咱小老百姓居家过日子还是别套上什么宏大主题比较好,一个连买筒卫生纸都要讲“爱国主义”、“民族品牌”的民族,最起码就不是一个自信的民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