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这学期给2006级新闻班、播音主持班、编辑班、广电班和广告班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诚实地讲,相对于先前的授课范围,我已经一再压缩内容,要求学生看的名家名篇已经少之又少,然而还是有大爷级的人物坚持既不上课也不阅读原著的。我估计一节课都没上的学生应该也不是一个两个。记得先前我在某杂志社主持招聘编辑,两个女生面试后要求我给一张名片,看了我的名字后其中一个犹犹豫豫了半天后终于以大无畏的勇气问道:“你是教过我们的老师吧?”
我相信这两个女生在大学里肯定是根本就不去上课的,因为像我老魏这样吨位出众而又乱发蓬松的“一代名士”尚且还不足以给她们留下印象,其他老师估计也乐观不到哪里去。
对大学生的试卷,我一向抱与人为善的态度,但每年都有人硬是想方设法不及格。去年有三位大爷考了2分,今年更是有高手横空出世,居然考了零分,此外整版空白的高人也是不乏其人。我不知道这样的大学生到底要干什么,宽容如许学生的大学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要知道新闻学院的学生将来拿的还是文学学士学位,文学课尚且如此,其他课更不知道怎样不堪!也正因此,我一直赞成对这样完全不读书的学生实行惩戒,惩戒两次仍然如故的予以开除,事实上这才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大学教育负责。
我从不以分数论学生,但一个学生总得有他自己的追求。你可以只考60分甚至偶尔不及格,但你得确实在某个方向上努力而不仅仅是去外面赚钱厮混。
当然,大多数学生还是让人赞赏和欣慰的。有些学生已经显露出探索的勇气与思想上的锐气。
就我个人而言,我既欣赏《论语》中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师生关系,也期望“吾爱吾师,尤爱真理”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我很少有“老师”这种身份意识,我更喜欢以兄长朋友的身份交往。关于那些令我感佩的学生,我将另文专门记述一下。
这里引我今年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道论述题,24分,现贴出来供大家略一思考:
试比较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老船夫、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徐福贵和韩少功小说《马桥词典》中的盐早,就下列问题展开论述:
1、
三人的性格与命运的异同。
2、
作家对待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及其文学理念。
3、
你个人对此的看法。
文学说到底就是人心灵间的另一种生活想象与情感体验。题中的三个悲剧人物,都可以激起我们内心的情感波澜,性格、命运以及他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走向。而这三个作家对待中国农民的情感态度,以及他们自觉的文学追求,虽然想去较远,但都是极有意义的。不知道各位以为如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