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老魏的另类活法 |
边缘化生存
文/魏剑美
在全民博客的今天,据说连菜市场卖白菜的张大妈都成“博客之星”和“草根名人”了。喜欢凑热闹的我自然也不能例外,于是在“中华杂文网”开一博客,取一欠揍的博客名曰“思想的裸奔”。我在开博语中写道:
裸奔者是勇敢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敢将真实的、来自自然的身体展示给这个世界。——从生命本原的意义上来说,这也许与道德无关。
我不是勇敢者,我从来没有尝试或者想象过裸奔。
但我希望自己在思想层面上可以像一个裸奔者那样勇敢,那样不顾忌道德家的眼光,那样给人以直观而强烈的刺激。
看过我开博语的人几乎众口一词地说我是个“精神另类”,是个“活在边缘”的角色。
是不是个“精神另类”我不好自己说了算,但“活在边缘”确是我生存状态的最好写照。我注定是一个活在城市边缘也活在潮流边缘的人,融入主流、跻身中心对我来说永远都有着某种难以克服的障碍:在号称“娱乐之都”的长沙呆了9年,我仍然不知道一杯红酒要卖188元的酒吧会是个什么模样,更不要说什么寻找一夜情的“交友会所”、什么同志聚会的“玻璃屋”;厮混于官场学界久矣,我却既未当成处长主任,也没混成教授博士;浪迹文坛多年,我仍既非作协理事,也非文联门客。也正因此,慧心慧眼的人早就断定我是不能与时俱进的彻头彻尾的“时代残渣”,是徘徊在城市边缘的不可救药的“麻木看客”。
活在边缘,在他人看来自然是一种被动的人生,代表着委顿和落寞,代表着牢骚和孤愤,但在我自己,却不失为一种主动的生存谋略。可以说,在被主流所拒绝的同时,我也在刻意地回避着主流的一切。边缘化的生活姿态,不能说没有失落的代价,但给我更多的还是心灵的从容和自在。
都说职场如战场,只看今天张三整李四,明天王五斗赵六,阵营分分合合,战线收收缩缩,但身为边缘之人的我一概坐看云起、只谈风月。既不乘风而上,也不落井下石。结果无论张三当道还是李四专权,我都悠然做着另类和闲人。虽然常常里外不是人,但也乐得耳根清静、心无旁骛。从无替领导喝酒的烦恼,也无提拔受挫的哀怨,更没有表现自己小人得志的张狂机会。不亦乐乎!
按理说,像我这种边缘人最怕的应该是聚会,因为旧时相识有三年正科五年副处者,有昨天博士今日专家者,有厅长秘书处长助理者,有“新锐学者”、“一级作家”者,个个引领时势、号称主流。独独我的职业是“误人子弟”,爱好是“信手涂鸦”,笔下生产的既非荣升庙堂之高的巍巍文件,也非可登大雅之堂的煌煌学术。幸好我的心理素质上佳,正好乐得以局外人自居,既无需参与高谈阔论,也不必担心出钱买单,胡吃海喝之余还收获杂文素材,回家写三五百字,挣数十光洋,真正不亦乐乎!
家里仅一陈年彩电,连日不开,他人言及“超女”、“菲女”、“锋芝恋”,我皆茫然无知。我说夸美纽斯和《纯粹理性批判》,人亦云里雾里。不亦乐乎!
世界杯期间,拒绝与货真价实的铁杆球迷同乐,独与一将守门员称为“门卫”、定位球当作“点球”的伪球迷相处甚欢,听其关公战秦琼式的分析竟胜过若干职业球评家和明星专栏写手,不亦乐乎!
从来不曾记得单位领导名号,更不识得真佛面容。偶一日在飞机上邂逅一本单位人士,便问其姓名,旁有官场人物笑我有眼不识泰山,我却全无惭愧之色,说:“实在是因为泰山太多,一个单位就有十几座,识别不过来啊!”“泰山”亦莞尔不已,不亦乐乎!
偶一日,得知大红大紫的某长身陷囹圄,“紧跟主流”的某秘莫名失宠,“学界新秀”抄袭事发。想到自己活在边缘,对于此类错误即便有心亦无机会去犯,方始明白“人在边缘,心存另类”还有着如此这般的好处,胜过平安符和保险券,不亦乐乎!
通联: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魏剑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