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师:“禅定”可以安顿好心
(2012-01-31 13:43:45)
标签:
心理肿瘤禅癌症杂谈 |
分类: 何裕民文集 |
台湾著名的星云大师与凤凰卫视的负责人刘长乐合作写了《修好这颗心》一书。书中,星云大师重点谈了如何“修心”问题,认为:所谓修心,“就是为心找一个可以安顿之处!”
“心安住在哪里呢?”大师诘问道:“安住在钱财上,它可能失去;安住在情感上,它可能会变化;安住在荣耀上,它可能不长久,……!”因此,俗界“实在没有一个真正的安乐窝。”大师指出:“佛陀教我们安住在禅定上,所谓‘以定安住,一切皆定’。禅的世界,充满洒脱、自在、活泼;禅的风光,可以与宇宙天地永恒并存……。”
何谓“禅定”?此乃佛教词也,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内不动其心是为“定”。简单说,佛教认为:修行者能摄守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禅定”。她是修佛法者的一种调心方法,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君友会佛教大辞典》中对禅定则描述为:由“凡人”到“成佛”整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禅定”,没有它发挥积极作用,“凡人”是无法达到“成佛”的境界。可见,是一种修行方法!
在该书中,长乐先生与大师对话时回忆起了他请大师看过的一位肺癌患者,该患者医院明确说“他的生命只有四个月了,在疾病的折磨下,老友越来越烦躁易怒。无奈之中,他弟弟对我(长乐先生)说:你和星云大师很熟,能不能带我大哥去见见大师,给他点拨点拨?我(长乐先生)知道您(大师)非常忙,也很劳累,但人命关于,安抚一位垂危者也很重要,踌躇再三,还是向您说了,您立刻爽快地答应了。见面那天我感冒了,但不愿错过当面求教的机会,就戴着口罩和老友一起去了。”
“您(大师)当时对我们讲了两层重要的意思——”“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生命是激流,我们只有先认识到此身为人的弱小,才能‘向死而生’,勇敢地面对恐惧,面对死亡……”
“您讲得泰然,朋友听得入神。回去之后,我这位朋友的情绪变化很大,非常和顺平静,甚至能用一种诙谐的豁达对待生死。他走得很安静很坦然……。”
说到这里,笔者前面提及的那个案例一直让我惊叹不已,百思不得其解。那个骨转移剧痛,出现了骨折,吗啡类止疼药剂量越用越大的老人,居然通过颂经讲佛,疼痛竟逐步缓解,最后甚至不需要用止疼药了。我并不认为颂经本身能止疼!颂经过程能让人的心平静下来,心平静下来后,以定安情绪,转移注意焦点,也许会有所缓解疼觉的感受。因此,从佛学角度来看,禅定有助于安宁,安顿好心;而安顿好心则又可以促进康健。
以定安心,常可祛疾
笔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主编全国第一本心身医学教材——《心身医学概论》时,就辑入了有相似意蕴的多个案例:如《针灸大成》就有一案:“邝子元有心疾,知某僧医能治,叩之。僧曰:‘贵恙起于烦恼,恼烦生于妄想,夫妄想之来,其机有三,……(有)过去妄想,……现在妄想,……未来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灭。……不患念起,惟患觉迟,此心若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脚?’又曰:‘贵恙亦原于水火不交,凡溺爱冶容,或成宵寐之变,禅家谓之内生之欲。二者之欲,绸缪染着,消耗元精。’若能离之,则心肾相交,形神安泰。僧医在语言疏导的同时,还规劝邝氏行澄心静默之法。‘子元如其言,乃独处一室,扫空万缘,坐静月余,心疾如失。’”
又如《友鱼斋医话》记载一案:“前明道林蒋先生偶抱疾病,岁乙亥病益甚,哕血,几不起。先生乃弃医药,借寓道林一室,祇以一力自随。闭目迭足,默坐澄心,常达昼夜,不就席。一日忽香津满颊,一版虚白,炯炯见前,猛然有省之间,而沉疴已霍然去体……”。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禅定”等的调控心身机能之力量。尽管不无夸张之嫌,但从改变认识做起,通过自我的精神调整,还是有其积极地促进健康之意的!
俗人把心安顿在什么地方?
对此,很值得一议!
按照周国平的观点,应该回归单纯,回归内心世界……!笔者对此深表赞同。其实,让生活回归简单,才能安顿好心。“人要回到原点,才能更轻松自在!”这是第一要义!
其次,要着眼于当下,着眼于今天明天。人不应该一直缅怀过去,否则会愈来愈消沉。要学会让自己重新“归零”,把从前的记忆全部抛开;做一个不耿耿于怀于过去,而只是乐对“当下”与未来的人。这样,心才能宁静!
再次,要学会适应与改变!因为时势比人强,天在变,社会在快速发展,过去很多天经地义的事,可能落伍了,不适应了!应该学会适度的与时俱进,学会适应与改变!且在这过程中应该学会原谅自己,与自己讲和;同时,也应该学会原谅别人。须知,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只能徒生苦恼与烦躁!
由于时势在变,且年龄不饶人,也许你还生了病,因此,有时“下山也许会更快乐!”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角色。
学会调整好自己的角色
各个年龄段,各种类型的人都可能生肿瘤。因此,肿瘤患者的经历与背景各不相同。然而,人们往往都有种习惯,喜欢按照原来的行事模式继续我行我素,这也许对部分人影响不大,也许对另一些人影响很大。后者就需要调整自己角色。
临床中,经常看到有些患者是官员出身,常对自己的生的病,或者诊疗中无奈的示弱,耿耿于怀,无法接受。原来是门庭若市,现在变成了门可罗雀,经常有严重失落感。有些人则因为生了病,离开了原来重要的,可以呼风唤雨的工作岗位,也常常会滋生很多不满;这些,必须自我作出调整。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日本,很多中高年龄的男子,因为忍受不了退休后无事可做,结果走上自杀之路!我们的观察也表明:中国存在着“62~63现象”,很多人退休后,特别是原先颇有地位的官员或主要角色,2、3年后患上了各种病,特别是癌症,这就和自我角色调整不当有关,“退既是进,与既是得”。下山也许会更快乐!
此外,有些,以前在家是一家之主,什么都要他说了算。生病以后,自己变成了被照顾的对象,他也仍会以趾高气扬的姿态指使别人,短期尚无大碍,但久而久之,会滋生很多麻烦,因为“久病床前无孝子”,特别是你还趾高气扬的,别人凭什么一直低三下四地伺候你呢?患者本人也会因此徒生许多困惑…。如此,与疾病康复无益!须知,再精彩的剧目,也有谢幕之际;再辉煌的人生,也有退场之时!因此,坦然接受角色的巨变,学会接受他人指挥,并无不妥……!少发号令,岂不更是省心,心更易于宁静、安顿……!
临床上,许多患者生了病,仍旧孜孜不倦,这也要管,那也要做,操持不已,……!有些人则是家庭主妇,生病前支撑着一个家,生病后还想继续操作。笔者见过很多这种类型的中老年妇女患者,总是无法从过去的生活角色中走出来,她们中很多3、5年后癌症复发,往往就由于操持过度。对此,我喜欢戏说:我治得了癌症这个病,治不了劳碌这种命……!这种情况往往比较糟糕。对此,要动员家属一起帮助解决。
总之,癌症患者必须注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角色。不管以前是干革命的,主持工作的,一家之主的,在家说了算了,现在都应该转向以保命为主,应该学会承认自己的现状,做现在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允许做的“角色”!且要学会做好几个转变:一是从过去的角色,向病人角色的转化;二是从过去的“革命”为重点向“保命”为中心转变;三是从过去往往“较真”性急,到善于“妥协”、慢节奏转变!尤其上了年纪的人,由于受过去传统观念的影响,做什么事情都是拼命三郞!现在各方面都已经不容许,或者没有必要了,有害无益了!
因此,学会和做好自我角色转变,这一点对所有的患者非常重要。
下山的更是英雄!
在日本很多高管退休后选择了自杀,这其实就是文化的关系,只讲求上山不讲求下山,这是错误的。
学会讲和
莫里教授在临终前反反复复与他的学生说:要学会“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和解!”他认为:“学会讲和”不仅仅体现了智慧、包容,而且也是生命的本来意义之一!而且,“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其实,我们认为:所谓“讲和”,就体现了一种和谐精神,一种讲究适应与调适的生活智慧与境界!善于讲和者,心就容易平静安宁,容易安顿好!
与自己讲和
与生活讲和
与疾病及死亡讲和
经常听到病友们看了我的《癌症只是慢性病》一书后诉说,“看了这本书后,充分理解了疾病的意义,我的心坦荡多了,就把生病看作是一种考验,把生病看着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现在学会努力与病‘讲和’了,心里开始坦坦荡荡起来了,安宁多了!即使心里稍有点忐忑不安,把《癌症只是慢性病》当作枕边书一翻翻,也就平静坦荡多了。”就是这种学会和疾病(包括癌症)讲和的心态,使得很多患者开始悠哉游哉地、一年年地活了下来,并且活得很好,活得很长。
与他人讲和
关于讲和,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就此写些文章。
临床上笔者发现很多人,生癌后还是不善于讲和,还是陷于过于那些促使他生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中,走不出来。不久前,我在门诊上看到的一位病人,女儿陪她来门诊,她先是生了胃癌,不久又生了乳腺癌,这次因为生了甲状腺癌而求诊。我了解到她的工作并不繁重,我发现她在看病过程中,还在关照她的女儿怎么带好她的外孙…;说她女儿不管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然后说她自己这一辈子很累!很苦!什么都要管!什么都必须亲自来…,不然就不行!我当时开玩笑地说:你自己想一想,离了你,这个地球还转不转?…没了你,你的女儿就没法生活下去了吗…?你的母亲也是这样对你的吗…?她笑了笑,说我现在做不到,事无巨细,我都放不开…。我就建议她好好看看《相约星期二》,首先学会“讲和”,讲和不仅是种智慧,更有助于你的健康…!要想自己身体好,不能仅仅依赖于药物!更要学会讲和。她笑了笑说,道理我懂,我希望我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