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教学------怎么“走”(罗)
(2015-01-23 12:09:27)
标签:
教育 |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改革的也在不断深入,培智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培智学校教育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每一位从事培智教学的教师认真思考与探索。因此,我校积极开发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培训师资,努力探索新的运行模式。经过校长和老师的调查研究,借鉴兴趣小组活动的分班形式,以及中学选修课“走班制”的经验,学校进行了培智学校选择性课程“走班制”教学运行模式实验。
一、科学分班
每个儿童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特殊儿童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培智学校也象普通中小学一样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按年龄编班。然而,班级授课它强调统一,要求齐步走,难以适应培智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充分照顾培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也不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
为了使走班制教学模式能够真实有效的培养培智学生,那么要考虑如何进行分班,我们学校在分班问题上,牢牢把握了三条分班原则:
(1)充分考虑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特点。教学得以有效运作的根本就是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特点。根据培智学校的学生的生理年龄一般在7-18岁,但是其心理年龄最高只能达到8-10岁正常儿童的特征,在走班制教学中,通常把学生依据生理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低段(7-10岁)、中段(11-14岁)和高段(15-18岁)。在领域目标的实现中就依生理年龄段和相应心理特征需求选择内容并运用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加以实施。
(2)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按照其发展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低、中、高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存在着某些学生已到中段却只掌握了低段技能,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差异较大,认知水平又明显不同,在教授某一内容时就难以“面向全体”,无法体现“以人为本”。为此,需要根据一定的评测手段来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归类组合分班
(3)部门联动,家校联合。按照特长兴趣分班。打破班级年龄界限,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及评估结果分班。学期初,学校教务处下发家长征求意见表,组织召开班主任、家长、学生和任课教师会议,争取将全部学生安排在不同的班级。
二、组织设计
走班制教学根据分班后的不同年级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1)对低年级学生,采用综合主题教育,寓教于乐。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分散,注意力不稳定这一实际情况,在走班制的低年级教学中采用“单元综合主题教育”的方法,在个别化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使学生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训练,充分挖掘其潜能,有效地补偿其身心缺陷,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长进。
(2)对中年级学生,努力创设情境,实现“教学、生活零距离”。现实生活是学习的丰富源泉,智力低下的学生学习的应是生活中的学习,脱离智力低下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是体会不到学习的价值与意义的。基于以上认识,在构建中年级走班制教学课程时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生活为主。
(3)对于高年级学生,变课堂教学为社会教学。社会教学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它具体的意义,也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高年级弱智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5-18岁之间,他们即将融入社会。因此,在高年级的走班制教学中,我们开设了“职业技术”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加大了培养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力度,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校以班级为单元,实用语文和实用数学学科根据学生的差异,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A、B两类,每个类别的要求不同、教学目标都不同。活动课则把全校学生依据其兴趣特点,爱好分成若干个小班,选择自己喜爱的科目,实行走班上课,例如:学校开设了律动、烹饪、社会实践等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样我们就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出发进行新的知识组合。
三、有效保障
1.课时安排。一般性必修课程全部安排在每天的上午,选择性课程全部安排在每天下午。选择性课程一般占用每天下午第一节、第二节课
2.资源教室。不固定在本班的普通教室,甚至没有固定的教室,充分利用专业教室设备资源实行“走班制”教学。如我校实行了“精细动作训练室”、“音乐律动特色工作室”、“轮滑训练特色工作室”等等
3.评估形式。定期组织汇报展示活动课和特长比赛,以学生的成长度为考核评估重点,检查选择性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收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