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临朐山水立“传”

分类: 读书荐书 |
临朐山清水秀,胜景众多。五镇之首、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沂山、全国五大红叶景观之一的石门坊、号称“北国江南”位列全国七十二名泉的老龙湾、源于沂山北入渤海纵贯县境的弥河……这一处处自然美景,如今因了著名作家、诗人冯恩昌老师的生花妙笔,更加多彩多姿,蜚声四海。
2016年7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冯恩昌老师著作《山水临朐游记》共收入游记散文93篇,按照所记山水胜景名录,分别为“沂山览胜”34篇、“嵩山走笔”17篇、“石门坊漫游”8篇、“老龙湾抒情”8篇、“弥河行吟”16篇、“朐城放歌”12篇。这些题材不一、篇幅或长或短的游记散文,尽情展现临朐山水的独特美,让读者像欣赏一幅幅清新的山水画卷,如饮醇酒香茗,将那份美好慢慢浸入心怀。就拿沂山来说,沂山的山、沂山的泉、沂山的溪、沂山的云、沂山的雨、沂山的雪、沂山的松、沂山的花、沂山的红叶、沂山的紫荆等都被冯恩昌老师写得韵味十足,荡气回肠。举两个例子,在冯恩昌老师笔下,沂山雪“闪着霞光般的梦幻的光彩”,那些挂满厚厚雪絮的古松,“有的如举着银伞的窈窕淑女,有的如白发垂钓的老翁,有的似雪盔银甲的将军,有的像扬蹄奔驰的白马。”沂山的云,则是“从石缝里飞出来,从泉眼里冒出来,从草丛里流出来,从悬崖下泻出来,丝丝缕缕,淡淡浓浓,远望清楚有型,近处若有若无。它是一个湿漉漉的谜团,和登山者顽皮的捉迷藏,伸手抓不住,行走碰脸颊,拂之不去,挥之不掉,是一缕缕慰心的柔情。”在另一处描述乘车游览沂山的经历中,他将沂山云比喻为“云姑”,“如果,打开车窗,那湿漉漉的云彩,就可以穿车而过,乘车人会感到有柔软清凉的毛巾擦拭脸颊,这就是‘云姑’对人的抚慰”。读如此美妙的句子,那种如梦如幻的精致美,早就俘虏了读者的心,让人全身心陶醉在沂山的绝妙佳境中。正如冯恩昌老师所言,“这沂山,春有春的新鲜,夏有夏的浓艳,秋有秋的多彩,冬有冬的洁美,真是四季如画”。阅读冯恩昌老师游记散文,怎不激发读者一游沂山的豪情呢!
作为一位全国知名的诗人,冯恩昌老师游记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融诗入文,使得作品铿锵有力,极为耐读。比如《沂山国家森林公园漫游》一文有10处引用诗词,《沂山听泉》有4处援引诗句,在描绘石门坊风景的作品中更有一篇《红叶题诗石门坊》,引用了原山东省省委书记高启云、潍坊市作协副主席王存玉等人的经典诗句,进一步渲染了“泼染山红景色好,不是香山胜香山”的石门坊美景。当然,更多的引用还是他自己的诗歌作品,在《红叶题诗石门坊》一文中,冯恩昌老师嵌入了诗作《红叶赞》:“红得妖艳,红得纯洁——你是金秋收获时留下的笑靥,燃烧在青山怀抱的希望之火/像五星红旗的一角,是人们心中怒放的花朵/你将烧化冬天的严寒,染红一个春光明媚的岁月。”让这篇游记散文锦上添花。
即使不是直接引用诗歌作品,冯恩昌老师游记散文的很多句子也具有诗歌的韵律感,比如《春赏沂山映山红》一文中,冯恩昌老师写道:“映山红生长在山之巅峰,在海拔900米处的东西北三面的山坡上,路畔、堰边、石缝里,蔓延着一簇簇一丛丛。远望,就像它为沂山编织了一件披肩网衫,透明爽爽的红艳,红旗猎猎的壮观,彩霞飞舞似的潇洒,火苗跃动一样的起伏着瑰丽多姿的旋律。啊,映山红,映红峰峦、峡谷、溪泉、树海,使魏巍沂山显得更加壮丽。”比如《沂山松荫》一文中,他描绘说:“松涛是松荫发出的最动听的乐章。坐在石上静听,时而若战马奔腾云中来,蹄声得得阵阵急;时而似鼓点咚咚催上阵,剑戟鸣金凝杀气;时而又若仙翁抚琴心坦然,旋律起伏慰心怀;时而恰似书生翻书页,吟诗读文荡激情;时而又像山溪流水响淙淙,春燕点波更有情。”这样的嘉言妙语,谁能说不是诗呢?收入这本书中的游记作品,令读者击节叹服、啧啧点赞的文字和段落多多,我就不再一一饶舌了。
冯恩昌老师在尽情展示临朐山水美景的同时,不忘探究美景的成因,让读者欣赏美感受美之余增长知识,“知其所以然”。冯恩昌老师通过查找资料,访问研究人员,弄清楚了石门红叶艳如火的原因,在《石门红叶最怡情》中,他告诉我们“一是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东高西低、清风流畅的山势,造成的特殊‘小气候’所致;二是树叶的细胞里充满着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色素,到了晚秋,叶绿素被低温分解破坏了,叶中水分减少,养料输送削弱,叶子里的葡萄糖越来越多,就逐渐变成花青素,花青素遇上酸性,就变成红色。这外因和内因这这里有机地结合,就出现了大片的红叶林。诗曰:‘绿叶早霜烧,青山分外娆。石门映红日,华夏又一娇’,这也说出了绿叶变红的道理。”在《老龙湾之夏》中,他探寻夏日的老龙湾水,之所以甘冽清凉,“是因为遍地咕噜咕噜连续不断地冒出地下泉水,有名的铸剑池、濯马潭、万宝泉、善息泉等主泉,都是从湾岸山崖石缝中涌出来,泉水来自山底下的地深处,没有经过烈日炙烤,并且湾水是分分秒秒都在流淌的,湾尾有一条1.2个流量的海子河,日夜奔流。故,湾水清湛湛,冷浸浸,十分洁净而新鲜。有这样的好水,又加密林遮荫,翠竹生风,此地的盛夏也就凉如春秋了。”这样的描述,解开了读者心中的谜团,也为胜景招徕更多的游人,可谓一举两得。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冯恩昌老师是八十岁的老作家,这本书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他近一两年的新作。为了写好这些作品,他克服年事已高的现实困难,在儿女陪伴下,游览了县境内所有著名景区,回到家中就静静坐下来写成游记。这种精神让人感慨。在本书后记中,他说“自己生在临朐,长在临朐,喝的是清湛湛的弥河水,吃的是农家种出来的五谷杂粮。我热爱家乡,热爱临朐的山山水水、树木花草、山乡田园以及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正是这份对家乡的诚挚浓烈的爱,让冯恩昌老师老骥伏枥,抒写出一篇篇美文。
(写于丁酉年正月十三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