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问”中长知识

刚开始从事教师工作的时候,总怕耽误了学生的一生,便用尽自己的全力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常常是从上课讲到下课还意犹未尽,那可是真正的“满堂灌”,可无论自己怎样卖命,学生的成绩却进步不大。耐心分析原因,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没有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只是唱了独角戏。
明白了原因,就大胆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取了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以能提出问题为荣”,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了爱提问题、善提问题的习惯,他们争相提出各种不明白的问题,然后由我来解答。当然,在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都能把我这个老师难倒,但我就是在学生这种“满堂问”中,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增长着知识。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被学生难倒的时候。那是1994年的春天,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个学生举手向我发问:“老师,孙中山和康有为是老乡,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呢?”我一听头就大了,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我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面对课堂上听课的领导和历史教学领域中的老教师,我很惭愧。但我又不能伤害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短暂的沉默后,我坦率地承认“不知道”,并表示一定查阅资料搞明白后告诉同学们。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表态竟引起了全班的热烈掌声。我明白学生鼓掌是因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老师,学生不会嘲笑老师的知识欠缺,但却鄙视不懂装懂的老师。课下,我翻阅了数种历史文献,搞清楚了孙中山和康有为之间的关系,详细地对学生进行了讲解。这次学生的质疑,也使我写了《孙中山和康有为未能相见的缘由》的文章,发表在《历史学习》杂志1995年第四期上。
说实话,我很感谢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的想法有许多是很有价值的。虽然自己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面子上好像过不去,但我的“应付”不就是自我学习自我“充电”的过程吗?工作12年,粗略算计一下,根据学生的疑问,我写出发表的历史文稿不下30篇,这难道不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吗?
——发表于《教师报》2003年1月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