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手涂鸦 |
关于清明节
清明节既是节气也是节日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按阳历来说,它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露出勃勃生机,因以“清明”谓之。“清明”作为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与农业关系密切。“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谚语。
“清明节”也是一种节日,作为节日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与纯粹的“清明”节气又有所不同,因为它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节日期间,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植树,并开展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唐代诗人杜牧著名的《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行人”正是踏青赏春之人,他们为美景所动,所陶醉,故“欲断魂”。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古代扫墓是寒食节的习俗
晋文公对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无奈,亲自去请,介子推已经背负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让军队搜山,没有找到。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面,介子推肯定会出来。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火燃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火熄上山,见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死。晋文公痛心疾首,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堵着个柳树洞,洞里似有物。掏出一看,竟是片衣襟,上题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临走,砍伐一段烧焦柳木,回宫中做双木屐,每天看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有说来源于此。从此寒食节历代相沿成习。
唐代韩翃诗《寒食》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从此,寒食节正式成为扫墓的节日。
后来,因寒食节与清明节相接,就逐渐衍变成清明扫墓了。现在,人们已经不知寒食节,只知清明节;并且只知清明节扫墓,而淡忘了踏青寻春等许多活动。2008年,国家为了方便国民上坟扫墓,将清明节确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