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船夫和纤夫

2023-02-28 16:29:03

曾经的船夫和纤夫

                                             曾毅



贵州镇远的舞阳河不算太长,至于有多少急流和险滩?对于我这个就在舞阳河边长大的顽童来说,却是心中没数的,记得的只是流经县城的就有三处之多,特别是青龙洞前的那段最为惊险!是急流紧接着急转弯的险。当满载重荷的货船带着巨大的惯性从滩上向那高高的河坎石崖冲去时,船夫们岂敢怠慢!各自便就急切地操起竹篙来,拼了命地将船从那崖边撑离,然后拨正船头,顺流而去……其惊心动魄的一幕,岸上观者无不为之紧捏一把汗。日久天长,那岩壁上便有了许多他们用扁头钢尖戳出的凹坑。当上十支竹篙分別戳向不同的坑槽之中时,只见船夫们竭尽全力用竹篙缓解货船因水流而产生的巨大惯性,以免船随急流转向时撞到石壁或礁石,这时竹篙因受力如同拉满的弓一般。船夫们高声喊叫着,如同钉子钉在甲板上一般稳稳地站在船的一侧。这时船身会随着涌起的巨浪向河心倾斜,这短暂相持的几秒钟就是生死悠关的时刻。这时船尾的艄公必须稳住舵,将船尽量保持平衡,当倾斜的船身随着浪头回落时,立刻顺水将船驶离弯道。现在的游人只能看到青龙洞的名胜古刹,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却是永远地消失了。至于货船逆水上行却又是一番景象的,当你看到那满载货物的船只,在人力的作用下一寸寸向前挪动时,你的心情丝毫也不会感到轻松,反而使人感到格外的沉闷和凝重。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也聆听过李双江唱的《川江号子》,也听过《伏尔加船夫曲》,我觉得雄浑、深沉的船夫曲更加贴近生活。我听到的纤夫号子远没有李双江唱的那么欢快、嘹亮,是一阵阵发自丹田高亢而压抑有节奏的呐喊。不知是原汁原味太浓,还是我过于愚钝,感觉不出其中的悲壮美的韵味。县城之中,从老大桥开始就可看到纤夫们的身影。顺河而望往往先是一串若隐若现、匍匐向前缓缓移动的身影和一阵阵河风送来的号子声,许久才在河流的拐弯处慢慢地露出船头船身。这段水路的纤道与下行的山道相重,在没有路的水边,哪怕是陡崖绝壁也留有纤夫拉船的纤道。 纤夫拉纤的动作有时倒有点象小煤窑中拉煤的矿工,因为矿工们也将装煤的滑板叫拖船。身体弯曲100 度以上、有时手脚并用,手伸出去能抓着小树、摸着石缝,都是用力的着力点。勾着上身,双手有节奏地摆动,脚步随着号子声整齐地向前移动。当船头被浪打退时,一个个纤夫身上都会被拉立起来,这时他们立刻变换步法,喊着新的号子,告诉船上人要共同将船稳住。那长长下垂的竹缆绳传递着他们整个心身所发出的力,牵引着货船一寸寸地前进。他们才是真正与大自然抗争的勇士,是他们用脚一步步地丈量着祖国的江河大地,也是他们在拉动历史的航船前行。他们所用的工具同样古朴,从大拇指般粗的缆绳到细篾编成的肩带均是竹子所做。每个纤夫的肩带斜披在肩上,前端有个小木棍套进缆绳的环中就可以用力了,取挂十分便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原始繁重的劳动队伍中,我在舞阳河畔曾多次看到妇女的身影。 在以人力为动力的情况下,逆水行船也不是单靠纤夫就能做到的,在船上操作的船夫、梢公也并不轻松。船头上站立的船夫在上滩之时,常使用一种带弧行拐的竹篙,背对船头将篙插入水中,用肩头顶着篙头俯下身子,光着脚,合着号子,一步一步的向后移动。到了水较深的地方,立即换成一种较长的竹篙撑着走,一篙复一篙,前后来回跑。掌舵的艄公显得相对轻松一些,但纤夫和船夫的进展情况全在他的掌握之中。对这种逆水行船的描绘已有众多的大师的名画名作面世,我只不过谈一下我的观感而已。20 年前,我从报刊上看到一则谜语,谜底为篙,在文字措辞上远没有我在镇远得知的美,现抄录如下,也算是对逝去的人文景观的一种怀念吧!“想当初,在娘家,青纱婆影。到如今,落郎手,黄多青少。休提起,一提起泪洒江河。我想这首词应当是有名称的,但我记不得了,暂且叫它《怨妇吟》吧,以竹到篙的变化,隐喻少妇生活的不幸,真不知作者是何方高手写得如此的生动贴切。

原载荒原之声,北方文坛2023-02-17  06:00


作者简介:曾毅,一生伴随着时代的大潮起落,历尽世间沧桑,晚年与书为伴,不甘寂寞之时常胡思乱划,偶有文字见于书报。享父亲抗战之功名,曾两次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有关抗战的全国性的祭祀及座谈活动,时至今日身体尚可,能与众文友相识实为晚年之幸事。

评论:

读蓝毅《曾经的船夫和纤夫》有感

            黄俊杰

舞阳河不长,但历史绵长;舞阳河不深,但底蕴幽深。外乡游客和时下的年轻人所看到的是“清澈纯净、温柔妩媚”的舞阳河,是“细草微风岸,月涌大江流;两山夹明镜,七桥落彩虹“的舞阳河。今天的舞阳河是被历史驯服了的舞阳河,她的历史风貌还必须由镇远老人予以补充。

古今舞阳河一脉相承,观赏历史文化名城紧傍着的舞阳河,不能没有古色幽香和古老厚重相伴随;否则其分量是不够的。蓝毅执笔,追忆朗诵的怀旧散文《曾经的船夫和纤夫》

给外乡游客和时下的年轻人上了一课;也勾起了我这个昔日的同城老乡的无限思恋的情怀。

舞阳河镇远城关河段题材很好,我曾写过,但没写好,写得太松散。而这篇散文却写得相当集中。集中写出了其惊心动魄的一幕:”满载重荷的货船带着巨大的惯性从滩上向那高高的河坎石崖冲去时,船夫们岂敢怠慢!各自便就急切地操起竹篙来,拼了命地将船从那崖边撑离,然后拨正船头,顺流而去……“。这是驾驭桀骜不驯的舞阳河的典型片段。昔日的舞阳河是一条险象丛生的航运河,急流险滩无计其数,仅我所知道的镇远城关河段从西向东就有乱石窖、大滩、新大桥八拱、大码头、大河关、板滩等;礁石也多,如婆婆崖、乱石窖、燕子岩、空岩等。特别是空岩,它就在中河山前的急流转弯处。阳河城关河段基本上是从西向东流的,可一到大码头大河关急滩下去,迎面横亘着的就是镶嵌有举世闻名的青龙洞古建筑群的中河山,水流被迫几近于垂直的角度向北急转直下,就在这急转弯处却要命地突兀出现了一大块硕大的礁石——“空岩”(已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被炸毁)。作者选择这一段来写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作者写得详尽具体,确实动人心魄。举世罕见乃至绝无仅有的船夫和纤夫行船时的操作、技艺乃至于险象丛生的景象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无不令人唏嘘叹服。

有人说镇远古城文化就是“河文化“,但舞阳河若无镇远古城也不会有现在的名气。故”河以城名,城以河名“正好相得益彰。蓝先生最后以《怨妇词》归结全文,对我启发颇大。感觉镇远名城及其紧傍着的舞阳河具有介于姑苏情结与潇湘风韵之间的美学特征。我想与君共勉,今后倘若都能沿着这个思路去发掘和钩沉,让艺术的笔触而不是解说的文字把正焕发着青春艳丽的舞阳河及其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在世人面前,则功莫大焉。

                                                                                          2023218日星期六。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