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镜子岩吟诗的故事
在洪江古商城西郊的老鸦坡半山腰的翠竹丛中,有一块光洁平滑的方形石壁,见方三丈有余,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景物,从面上映出清淅可辩,人站在岩前也有身影显现,因此,人们把它称为“镜子岩”。
镜子岩在洪江的四邻八乡是很有名的。在过去穷困的老百姓买不起铜镜,姑娘和女人们都喜欢到这里来照镜子。尤其是出嫁的姑娘,出嫁前都要到镜子岩来打扮自己。
相传唐朝著名诗家天子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他离江宁、逆长江、跨洞庭、沿沅江而上,一路上风尘仆仆,伤感不己,心情十分沉重。当船到洪江时,听随从说此地老鸦坡有一神奇镜子岩,不仅眏出的山峦景物清淅可辩,而且还能照人肝胆,识人心境。王昌龄听了后,为了消除旅途疲劳和排遣心中忧愤,便吩咐船家停船登岸,在当地乡绅的陪同下上山觅奇。
王县尉行到岩前,在夕阳余辉的照耀下,岩壁中映出诗人模样,当他看到自己容形枯槁,面色憔悴,鬓发霜染时,不由仰天长叹:“余巳天命之年,也曾进士及第,只因性情耿直,宦海沉浮,如今贬谪到这偏僻蛮荒之地,壮志难酬,前途凄凉唉”。嗟叹之后,再面对岩镜仔细一照,大诗人不竞愣住了,看到镜中自已那颗频频跳动的心,竞是鲜红的热血在涌动奔腾,眼睛一亮顿觉欣慰。又发感慨曰:“少伯(王昌龄字少伯)之心,苍天可鉴也!”即令随从在镜子岩前,翠竹丛下摆上果品水酒,乘着夕阳余辉和江面凉风,与陪同乡绅小酌起来。对酒当歌,即兴吟诗一首,写下了《镜前小酌》:“沅溪夏晩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运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一千古绝唱。
王昌龄的这首诗,表面上写诗人旅途之中,洪江停船小歇时,在洪江乡绅陪同下游观镜子岩,并乘夏夜凉风,春酒相携,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但字里行间还是道出了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充满了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如今贬谪到这偏僻蛮荒之地,壮志难酬前途凄凉的痛苦心情。“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对照前两句:“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描写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但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喻,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游玩小酌之后,还叫随从在镜子岩边栽下两颗一生钟爱的芙蓉花以为纪念,直到日落月明才慢步下山,夜宿洪江,第二天乘船沿沅江而上龙标赴任。后来人们曾将王昌龄所题诗句刻碑为记。
说也巧了,自从王县尉照过镜子岩并题写诗词后,无论是谁,一照都可以见到自己的心。凡作恶多瑞的人照镜子岩时,镜子岩上映出的心准是黑的,坏人是再也不敢来照镜子了。
千余年的风雨浸蚀,芙蓉花早己枯死不存,诗碑不知去向,岩镜也失去了原来的光彩。但王昌龄照镜题诗的那段佳话,仍然流传在洪江人民的心中,镜子岩也仍然屹立在原来的位罝,见证着世间的善恶美丑和冷暖沦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