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题写“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是洪江商人最为重要的经商格言。“吃亏是福”与“难得糊涂”,是清代扬州著名书法家郑板桥写的两幅志趣相同的着名条幅。其中,“难得糊涂”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被世人奉为处世信条。相比之下,“吃亏是福”知晓和认可的人数却要少的多。
“吃亏是福”最先被人拓印嵌制在庭院的墙璧上作为警醒格言,是在洪江古商城塘冲1号的陈荣信商行里的实物遗迹。从其内容和形式上来看,题头写的是:“吃亏是福。”自右至左四个繁体手写大字,而下面是从右至左竖式书写一排小字。其内容写的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板桥郑燮题”。这幅郑板桥的真迹,是十分难得的墨宝,现为省级保护文物。
这副词的来历有一段深动的故事:
“吃亏是福”这个壁联,是清代扬州著名书法家郑板桥写给他的一个叫郑煊的族亲的勉词。郑煊是最早随经商的队伍来到洪江,从事木材生意的下河商人之一。有一次郑煊倾其家资,收购了一批木材,乘春后沅江发水时,扎成大排运到扬州、镇江等地,指望卖个好价钱大赚一把。但人算不如天算,恰逢扬州、镇江等下河地区木价狂跌,久销不得出手,造成严重亏损,吃了大亏,郑煊痛苦至极。住在扬州旅馆,觉得无颜待见父母亲友,到了扬州后近在咫尺的兴化老家也不敢回去,并生出了一死了之的念头来。
这时,郑板桥也已辞去潍县(现山东省潍坊市)县令,在扬州出卖字画为生,深知世事艰难。看到族亲这般光景,就给郑煊写了这幅勉词,告诉他要以平和的心态从事经商活动,这次赔了本,吃了亏,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下次就能盈。这使郑煊在精神上得到了安慰,心境也逐渐平静了下来,便带着自己的商船回到洪江后,重整家资再次收购了一批木材,顺江而下运抵江淅。不想下河地区因长江、淮河同发洪水,很多地方遭了水灾,急需木材重建家园。木材价格猛涨,等其他人闻讯把木材运到时,郑煊的第二批木材全部高价卖出,赚了不少,发了大财。
回到家中后,郑煊拿出郑板桥给他的题词,仔细揣摩,认真思考,顿然领悟了词中含义,不仅明白了有亏有盈是经商常事,而且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于是,便把题词装表嵌制在院中墙上,作为传世家训和经商警语和格言,时刻警醒自己,教导后人。后来,这“吃亏是福”不仅流传开来,而且成了洪江商人的一则商业训条和经商格言。
由于郑板桥名声在外,在洪江,对郑板桥“吃亏是福”的题词墨宝,不仅文人墨客要大大感慨一番,路经洪江的商人也会专程瞻仰郑板桥的墨迹和反省词文中的寓意。久而久之,刻在窨子屋墙壁上的郑板桥的“吃亏是福”,便成了洪江古商城的一道人文景观。
把“吃亏”当作“福气”对待,那么,首先就要舍得“损于己”,才有可能“益于彼”,然后才能“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
“吃亏是福”是一种大彻大悟,是一种棈神,是一种境界。“吃亏”,意味着舍弃与牺牲,这本是经商过程极为平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个一点都不懂得忍让的人,一个永远都不愿意“吃亏”的人,时间长了,就只会陷于永远不想吃亏的斤斤计较之中,总是在恐惧中面临下一次吃亏,这种怕吃亏的心理,对生意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当失误摆在面前,吃亏己成事实的时候,正确的做法:就是迅速地将这件事情摆向过去,甚至把它忘却,然后总结经验,找出原因,吸取教训,积蓄智慧和力量,努力寻找下一个出入口,下一次机会,重新博击,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们知道,天上的月亮不可能永远是盈,也不可能永远是亏。亏盈圆缺是可以转换,可以变化的。天道尚且如此,人类就更难逃脱这个规律。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物,看似吃亏,其实它也是一个得到补偿的过程,是一种福气。所以,人们对于“盈”与“亏”,不要过于计较。而且,承受吃亏,不仅是一种自信、自强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超脱,更是一种智慧。
洪油巨商刘修松在践行“吃亏是福”这一商业信条时,可谓达到极至。洪油业在洪江古商城是最具有竞争性的一个行业,资产过百万的就有八大油号。刘修松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惜把油桶从内壁刨弯削薄1公分,每桶多装1斤油,让利给顾客,几年下来,销量大增。刘修松的行为,看似吃亏,实得大利,成为一直经营到解放后参加公私合营的少数几家油商之一。
郑板桥的“吃亏是福”原稿真迹,虽然历经300年的风雨沧桑,但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洪江古商城老窨子屋的墙壁之上,并被列入省级文物受到保护。同时也将作为经商做人的信条,留在人们的心中。对于那些因吃了点亏就耿耿于怀的人,到洪江古商城来看看,聆听一下板桥先生的谆谆教诲,或许心灵上会得到一些启迪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