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辽代僧人名前结字之“持念”含义试解
(2023-05-05 18:57:50)分类: 契丹与辽事 |
说明:本文发表于《黑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六期
辽代僧人名前结字之“持念”含义试解
——以辽代石刻文为中心的考察
(接上)
二
在此,先要解释一下一般字面意义上的“持念”二字。“持念”,有动词意,作为“持诵”、“持”意义的持念,此不在本文谈论之内。这种持念,是“受持忆念正法而不忘失也。”24
首先,将搜捡到的辽代碑志中僧人名前标有“持念”二字的信息罗列如下:
上述表中共有名前冠“持念”之僧人(以下简称“持念僧”)42人,从生活时间上看,自辽中期的开泰到辽末的天庆,时间跨度百余年。从地域上看,南自南京,北到上京,涉及兴中府、涿州、沈州等地,僧人所属寺院分布地域也很广。
那么,辽时僧人名前的“持念”所指是什么呢?有什么特殊意义呢?于其时,为什么要在名前特别标出呢?笔者以为应从佛教的修持方法方面入手来理解,即,持念,首先所指的是一种修持方法。我们先从“数息观”开始说起。任继愈主编的《宗教大辞典》对于“数息观”的解释如下:
梵文npna smti 的意译,亦作“持息念”;音译“安那般那”、“阿那波那”,略写“安般”;直译“念出息入息”,梵汉并举,译作“安般守意”。佛教禅观“五停心观”之一。坐禅时专心计数呼吸(出入息)次数,从一至十,循环计数,使分散浮躁的精神专注,进入禅定意境。《俱舍论》二十三:“数谓系心缘出入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唯念忆持出入息数,从一至十,不减不增。”“若十中间心散乱者,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中国东汉时安世高曾译《安般守意经》,专讲修持此禅观法。天台宗加以发挥,成“六妙法门”。28
任继愈主编的《佛教大辞典》对此的解释更详细一些,即:
数息观。教义名词。梵文npna-smti 的意译,音译“安那般那念”、“阿那波那观”、“念安般”、“安般守意”,略称“安般”或“安那般那”,意译“持息念”、“息念观”、“念出入息”,简称“数息”。与“不净观”并称“二甘露门”。“五门禅法”之一,“五停心”之一,“十念”之一。是传入我国最早、流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禅定。目的在经过计算呼吸次数和专注于入息出息的方法,令心安静、清明,驱除烦恼,并为进一步观想和思考,提供心理条件。据东汉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此观由六部分组成,所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三国吴康僧会为此经作序谓“行寂者,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泊然如死,谓之一禅”;“已获数定,转念著随(随呼吸本身)……心稍清净,谓之二禅。又除其一,注意鼻头,谓之止也。得止之行,三毒四趣五阴六冥诸秽灭矣,昭然心明、逾明月珠……聪叡圣达,万土临照”。此谓之“三禅”。“还观自身,自头至足”,不净充塞、无存不亡,由此而“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摄心还念,诸阴皆灭,谓之还也。秽欲寂尽,其心无想,谓之净也”。其中前三项,属于“止”;后三项属于“观”。故魏晋以来,多将此定简化为“止观”、“禅智”二门,成为“禅数学”的重要内容。据《俱舍论》卷二二:“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指吸气);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指呼气)。”《大乘义章》卷一二:“安那般那观,自气息系心数之,勿令忘失,名数息观。”此等释文皆重在“止”,故“五停心”中被作为对治心地散乱之用,而天台宗则发展为“六妙法门”,作为修习初门。29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对“数息观”的解释是:
(杂语)五停心观之一。数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乱之观法。梵名,阿那波那。30
于此,还要简单地考察一下禅观“五停心观”和天台宗的“六妙法门”。现引任继愈《佛教大辞典》的相关内容作解释:
“五停心观”,佛教诸家说法略有不同。(1)据佛陀蜜多所撰《五门禅经要用法》:“坐禅之要法有五门:一、安般,二、不净,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所以五门者,随众生病:若乱心多者,教以安般;若贪爱多者,教以不净;若嗔恚多者,教以慈心;若著我多者,教以因缘;若心没者,教以念佛。”(2)净影慧远的《大乘义章》卷一二释“五停心”义:“一、不净观,二、慈悲观,三、因缘观,四、界分别观,五、安那般那观。”亦称“五度门”:“言度门者,度是出离至到之义;修此五观能出贪等五种烦恼到涅槃处”。其所以名“停心”者,“停是息止、安住之义,息离贪等,制意住于不净等法。”即控制心意,止住于所观想的对象。其中“界分别观”,在对治“著我多者”,“因缘观”在对治“愚痴”,其余与《五门禅经要用法》所说相同。(3)天台智于《四教义》卷二中亦说为“五种观法”,即“一、数息观,二、不净观,三、慈心观,四、因缘观,五、界方便观”。此五观分类和对治之烦恼,与《大乘义章》相同;但在修习次第中,将“数息观”放在第一,因天台宗视“安般”为入道的初门,特别重视……31
六妙法门,为天台宗发展数息观中数息、相随、止、观、还、净等“六事”(即“六种禅观”)所成。32
从上述简单引文中不难看出,数息观与持息念是同一种修持方法的不同叫法。《佛学大辞典》对此的解释是:“持息念,(术语)舊云数息,新云持息。五停心之一。俱舍論廿二曰:‘阿那阿波那念。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慧由念力观此为境,故名阿那阿波那念。以慧为性,而说念者,念力持故’梵npna”。”又,“持息观,(术语)同持息念。”33由此可知,持息念(数息观)这种修持的历史是很久远的,而且禅宗、天台宗、俱舍宗等宗派里都有运用。
持息念的修持至今还大有人在,许多高僧大德还致力于传授此法。如南怀瑾大师(以下简称南师)就多次为信众传授持息念法要,刘雨虹先生就整理出版《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详细地记录了南师讲授的数息、随息、止息、观、还、净等方法。南怀瑾先生强调,对于修禅定的人来说,重在修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惠。天台宗的六妙门就是从数息入手的。把握好“息”是最基本的,从数出息入手,使心与呼吸相合,把心(思维)用在数息上,做到心用、心住、心察,把思想拉住,不乱窜,逐渐地意识把呼吸与思想拴拉在一起。由数息,随息,再深入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最后要知晓呼吸宁静,思想宁静,最终达到解脱。34天台六妙门是持息念的入门方法,更进一步的修持被称为“十六特胜”即: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捨。35
在此还要借习练者的经验来解释一下佛家“出入息”与人体的关系。佛家所称“呼吸”(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喘气”。正如旧时用于吹风的抽屉式推拉风箱的原理,出入息,就像在推拉风箱。拉,就是把外界的风压缩进人体这个风箱;推,就是使风推进火塘,使炉火旺盛。风箱吸进、压出空气,犹如人的“外呼吸”,而因“风箱”作用而产生的火势,则可以比之如人的“内呼吸”。以至于整个人体都可以参与呼吸,最终自主运行,形成自身的循环系统。36通过这种特定的呼吸法来达到“止”、“定”。
赖宗贤先生在分析天台智者大师《小止观》的持息念修持特点时云:
“應該說修息 (修氣) 和覺念 (觀心) 是 «小止觀» 的核心修法,「持息念」也就是觀心與修氣之二門的融合為一。而「念」是情感對象和概念分別 (情和理) 的中介,「息」(氣) 則是身與心的中介,所以念和息都具有中介的性格,善用之可以迅速使情理合一、身心統一,從而修成定慧,所以修息和覺念二者在止觀禪修上特別重要,有其理之所必至。但是,對於初修者而言,他平常的粗心的念頭太粗,而難以修觀,而偶然自生自現的細心的念頭太細又觀不到,只有息介於有形與無形之間,呼吸的一出一入暗中符合止觀的原理,所以「持息念」也就成為初修者的「初入禪調息法」,成為入手和徹始徹終的止觀禪修法,所以「持息念」、阿那波那 (阿那般那) 也就被認定為諸佛教導的二甘露門之一……”“又如天台智者大師的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三解釋「繫緣止」的初修方便,則有五處:「第一先明繫緣止法者。略明有五處。一繫心頂上,二繫心髮際,三繫心鼻柱,四繫心臍間,五者繫心在地輪」 ……這幾個初修所緣的點所引發的能量和功能都有所不同,可以對應於不同的禪修進程之需要。”37
由上述引文即可知持息念法并不是轻易掌握的,需要自己的不断地悟和感,更需要有相当经验的导师的严格地指导,在不断地体悟和实践中逐渐步入正途,最终达到所期之目标。
辽朝是佛教兴盛期,修持这种止观法的还大有人在,这跟天台宗的兴旺很大的关系。在此,笔者推断辽僧人名前的“持念”,有两种意义,一是特指修持此法的僧人,如业修类的习经、律、论等标示相同。此中之意即指向强调“业修”;二是指掌握了此方法的僧人(有些是高僧),以此专长教授有关僧众,此意与“教内司教”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