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今日龙泉》5月25日留槎洲副刊:越深邃·越灰冷·越凄美(斯也)

(2022-05-25 09:04:36)
标签:

《今日龙泉》

留槎洲副刊

斯也

分类: 发表的诗文
【存】《今日龙泉》5月25日留槎洲副刊:越深邃·越灰冷·越凄美(斯也)



                                       越深邃·越灰冷·越凄美
                                                         《流泉诗选》赏读
                                   
                                                                   斯也

        我是因为学着写诗,才认识的流泉。虽然和他交往的时间不长也不多,但不断听同事和朋友谈论起他,以及通过拜读他的诗作,尤其是对最近出版《流泉诗选》的赏读,逐渐地对他的了解就鲜明和全面了起来。
        他是一个热情而诚恳的友人,更是个才气横溢的作家诗人。我喜欢他的诗作和喜欢他的为人一样,是打心底里的感觉。
        流泉的诗作灰冷色彩、凄美风格的主基调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灰冷和凄美,源自于他对生活和过往,甚至是人生旅程的习惯成自然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不是浅显的,而是循序而深推进的。他擅长用属于自己风格的文字,去展现丰富的意象,继而流露出一个中年男人的艰涩而坚毅的情感。

        一、他是一个对曲折人生深沉的“思考者”,他的思考越是深邃,诗作的格调就显得越灰冷和凄美。
        体现在作品中,比较典型的是《流泉诗选》第36页的《隧道》。“借鬓角,一角白发/赎回剩下的饱含沧桑的忍耐、消解/与风较劲,与体内的痼疾唱对台戏/让日趋凋敝的灵魂/注入更多的白色药片/更多的水、落日/风不曾带走的/必将继续挽留/用爱替代恨/用火替代石头的沉默/灰烬越积越深/有烧不死的骨骼/我与这个人间,互相咬合/但从不以生死为边界/。”
        这首诗,我很喜欢。它像一张经典的黑白摄影佳作,将人生喻为一条长长的隧道。白发中的沧桑,与痼疾的对抗,对生死的看淡。诗句中丰富的意象排列,流露出诗人对人生依依的眷恋,对生命无限的敬畏,对人间深深的钟情,这就是他作品里弥漫着的灰冷和凄美。
        灰冷和凄美是一种十分经久不息的视觉和触觉的色彩感受。这样的作品在《流泉诗选》里很多很多。比如P58页的诗作《火星陨石》“苦难变得渺小/生死契阔/一块石头,造就信仰/不仅是光,还是改变”“新生,当一种存在/被另一种所替代/所有摧毁即包容/生命的意义在于承接”
        在诗人眼里,陨石就是生命的燃烧。是一种新生和改变,是一种在摧毁同时的接受和包容。这就是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非常深刻,也非常哲理。
        在流泉的诗中,甚至连爱情,都是那么的灰冷。让人感觉到的都是人生的骨感,时光的沉重。连一封情书,都被标记成对浪漫与深情的爱恨祭奠。如P70页《一封情书》里这样的诗句:“每一段旅途,都不会被秋风吹瘦/那么多年了/那么多陡峭/”他使用“秋风”去描写爱情的季节,而不是“春风”;用“瘦”去描写爱情的效用,而不是“丰腴”;用“陡峭”去评价爱情的形态,而不是“绵延”。文字中,满是爱情的宽容和凄美。悲剧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形式,而悲情则更是容易让人瞬间能产生艺术共鸣和感同身受。诗的结尾是“允许爱我一次,恨我一辈子。”为什么就不是爱我一次,就挂念我一辈子?这就是流泉喜欢艺术表达的情感的凄美。

        二、他是一个对诗意人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者”,他目光之所至,即是心之所至,更是情和意之所至。
        流泉的诗作,其文字的画面感和意境化运用,非常的自然和熟练,甚至于老到。在我看来,这种自然老到的意境,显得异常的优雅和别致,很有看头和嚼头。
        他的诗作语言风格,较多的运用有形的意境和无形的意境相互穿插。避免单调的描写和平铺直叙。跳跃性的思维和别出心裁的想象,画面和意境在语言空间巧妙转换。让人在阅读中沉浸,在沉浸中思索,在思索中共鸣。这种丰富性和跌宕感非常强烈,很好地展现了流泉诗作语言文字的美妙张力。
        这一点,P75页的诗作《大窑记》非常典型。“碎瓷满坡(有形)/是一个朝代与另一个朝代暗许密语(无形)/”“瓶瓶罐罐中(有形)/盛放一个中国/漂洋过海,渐行渐远(无形)/。”“暮霭似青釉铺开,溪水扯动白色瓷胎(有形)/如果沉默是更深的对话,那无言就是遥望,是一群寻访者对于根脉的理解和敬仰(无形)/”诗作的意境虚实转换频频,气感十足、灵气十足、节奏感十足。
        当然,这样频繁切换意境的结果,会导致叙述成分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诗歌“藏意”“藏情”的艺术效果,这是美中之不足也。
        这种意境在有形和无形间自然转换,同样体现出流泉写作中,通感手法运用之高超。《大窑记》诗文从浅层次的描写,到深层次的思考,直至对历史和时代深深的共鸣和感怀,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为他的作品注入满满的灵气。
        诗作最后的点睛之笔也很巧妙。“水与火,在龙窑中达成默契/天与地,呈现一大片青色”似乎是有意藏有形于无形,又似乎是巧妙藏无形于有形。流泉写诗是冷静的,正如他做人之沉稳。

        三、他是一个对沧桑人生专注的“行吟者”,是心灵略带疼痛的“抒情诗人”。
        他写的诗句,用词都非常规矩和规范,从不刻意地用一些艰涩的辞藻去玩弄噱头,故作高深。他的诗作流露出的人生态度,一是坚韧,二是顺从。让读者总能感觉到一丝隐隐的疼痛,从而自然心生几许怜惜和共情。正像著名作家马叙对他的评价:“他的诗中,呈现出的剑戟般的冷火焰,布满经典质朴的语言光辉。阅读中感受到的是他的静水流深,以其隐忍与冷静,从容与自由,营造出一种冷抒情范式。”
        他的诗作总让人有一种“痛并隐忍着”的感觉。他用带有特殊标签的冷抒情方式,去抒发对生活与生命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故人和旧事物的感怀。如P29页《听从》所写:“雨的脾气/比去年又坏了一些/一扇门已在凛冽中关上/风景老去/我这惧冷的人/在最冷的时刻/总忘不了躲在老式门环里的那些暖/阳光是旧的/期许虚白,在一张纸上/我比时光走动更多了些从容和淡泊/多了些忍耐/和白发渐生的无动于衷/听从命运安排/如果天气好转/我还会蹬着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绕湖一周/一些锈迹将被风带走/”
         流泉平实的文字语言中突显出不凡和精奇,有种“语不深邃誓不休”的感觉。在他眼里,一切物和事都只是一个躯壳。他会通过观察和发现,思考与感悟,再借助自己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赋予诗意的灵魂和意旨。如P122页的《冻疮》所写:“紫黑色的瘀/多像冷雨中谁的关切/旅途渐渐暗了下去/让风走到生活的背面/我的沉默,是宽容/也是木然中对于命运的隐忍和妥协/凛冽的中年,躯体弯曲/我紧握寒冬的手/就像紧握夏日最后一粒萤火/学会顺从,在顺从中/等待消弭。/”这些诗意盎然的语句,让人读之怦然心动,骤然心痛,以至于肃然起敬。多么痛的领悟,多么凄美的冷火焰。
        总之,我读了流泉的诗,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喝一碗苦苦涩涩,而又转味甘甜的心灵鸡汤。浮躁的心情,会渐渐平静,继而去细细领悟“用沉默去瓦解人生风暴”,学着“用忍耐继续生活的修行”。最后,终于认清自己的“中年也是一本已经翻了一半的书”。

        (《今日龙泉》2022年5月25日留槎洲副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