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专家”--专访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

(2011-12-07 11:05:29)
标签:

教育

分类: 红袖子眼中的教育

1119日启动的由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承担的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北京市远郊区县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上,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在专题讲座《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专家》中向学员们提出,要成为有思想、有专业素养、有创新精神、有研究意识,并且快乐幸福的教育专家。本报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罗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专家”

 专访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

本报记者 雷玲

 

“我们需要有思想、有专业素养、有创新精神、有研究意识,并且快乐幸福的教育专家。”

记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您认为,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专家?

罗洁:面向新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并正在对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应该说,十年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教育发展之路,带来突出变化。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清楚地看到,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改革在进入了一个“深水区”。

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首都的基础教育领域更需要有思想、有专业素养、有研究意识,并且快乐幸福的教育专家。

 

“北京的教育家式的校长教师群体还有待形成。”

记者:请问北京的现状是什么?

罗洁:北京的基础教育领域曾经在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曾涌现出一批耳熟能详的学者型、教育家式的教师,如北京22中的 孙维刚老师、北京实验二小的霍懋征老师、北京朝阳区的马芯兰老师等,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北京的教育家式的校长教师群体还没有形成。

《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们将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主,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重视和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着力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名师、名校长。

显然,在首都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一批有思想、有专业素养、有创新精神、有研究意识,并且快乐幸福的教育专家式教师,迫在眉睫也任重道远。

 

“要激活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记者: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罗洁:教师培养对于教师发展、质量提高非常重要,而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激活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对于基教领域教育专家式教师的培养,我想首先需要厘清两个问题:即我们对“名师”的理解是“名校教师“还是”著名教师”?对“名师”的培养是“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出名师”?

我想,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专家”就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需要有思想、有专业素养、有创新精神、有研究意识,并且快乐幸福的教育专家。

   有思想——一定要有才华,有丰富的学识底蕴,懂得教育规律;一定要有品位,有人格魅力,有容人的胸怀,要敢于、关于向自己的同事、同行、教育对象学习;一定要有耐心期盼的境界。

有专业素养——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要有优良的课堂教学效果,要优化教学方式,要帮助学生学习方式,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丰富的课程内容。

有创新精神——教育创新,就是教师创设一个个性化的空间,为学生植培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学生和谐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有研究意识——实现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型,一定要促进教育观念更新、促进专业化发展、改善教育实践、提高了教育品位。

快乐幸福——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记者:请您用一句话来概括您对“教育专家式教师”的实践解读。

罗洁: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