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的力量——引领中历练优秀教师团队
(2009-06-26 23:56:51)
标签:
教育 |
分类: 红袖子眼中的教育 |
名师的力量——引领中历练优秀教师团队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走过探索第一年
本报记者 雷玲
6月18日,清晨6:00刚过,记者就跟随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团员们踏上了奔赴位于京郊的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巴,参加工作站成立一周年总结会活动。这是一次小学数学界的节日,来自工作站的72名团员及昌平区的小学数学教师、从河南省起来的小学数学教师,北京市教委、教育部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北京教育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此次盛会。北京市200多个教研组在网上参与了此次活动,千余名教师发来短信参与互动。
“自去年6月18日启动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北京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的培养机制,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资源。”团队的领航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研究室主任、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总结时介绍,“一年来,我们的团队成员走遍了北京市的19个区县,30所学校,直接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有6000 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特色研修服务。”
“教师在什么时候才能得以能够成长?”、“怎样知道教师的需求?”带着这些问题,从去年6月开始,吴正宪带领工作站的骨干团员们开始了漫漫的研修服务探索之路
他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关注教学过程和关注学生体验中,尝试为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山区教师带去有实用价值的服务。
当密云县第二小学提出构建“读书汲取营养,释放课堂”的活动时、当房山区良乡第二小学提出“建构可持续发展课堂”的活动时、当怀柔区第三小学提出构建“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活动时,工作站及时推出了菜单式服务的理念,开展了系列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为教师的需求提供帮助;当燕山区提出“让学生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昌平区提出“抓住学科教学的根坚守有营养的数学” 的研究课题时,工作站又适时推出了“提出问题,研究对策”的主题式服务。当一些区县在研修中出现系列问题时,工作站又及时推出了“连续干预,跟踪落实”的连续式服务……
“一年来,我们已经建立起指导的、台阶式的、连续的团队研修服务模式,让教师在这些帮助下获得了深刻的专业体验。”总结会上,吴正宪欣喜地向与会者介绍。
策略:从“示范引领”到“双师同堂”、“同课异构”、“一课三上”
从“走进课堂示范引领”,到针对需要采取“双师同堂”“同课异构”“一课三上”等多种策略,在工作站一次次鲜活的研修实践探索中,教师的课堂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
4月30日,工作站在北京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研讨会,会上,吴正宪与该校教师禹芳同上了一节《数的整除》,课后,以解剖麻雀式的探讨,引导听课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具体现象,寻找背后的深层原因,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学习策略。
讨论后,老师们感慨:吴老师的课无处不洋溢着一个“真”字。老师们认识到:好课不是说出来的,不是靠单纯的观摩模仿出来的,好的课堂是教师全部素质的自然挥洒,是教学观、儿童观、教学智慧、学科见识、个人修养等等全方位的展示,因此好课是练出来的,研磨出来的。
这堂课给老师们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课接近尾声时,吴正宪老师拿起话筒采访学生,倾听学生对这堂课的评价。“学生会告诉你怎样做教师!”吴老师告诫老师们。于是,在此后工作站组织的每次研修活动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团员们现场采访听课学生。
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提高,一年来,教师从学“术”,发展到悟“道”,并进得“道”的境界——学会讲课了、敢于示范了、开始带徒了!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吴正宪有了带动更多教师成长的底气。
学习:教师发展的能源
为此,工作站充分调动北京的资源优势,在学习上为团员们全方位地“补元气”。
4月24日世界读书日时,工作站通过“小组”“网上”“分站”,开展了团队读书会。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刘劲苓老师读了《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一书后认识到:如果把“数学素养”和“知识面”比做数学教师的一对“隐形的翅膀”,翅膀的大小均匀才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东城教研室的王彦伟老师读了《思想改变课堂》一书后谈到:作为教师,要看到教育之变,但更要追寻教育之不变,掌握教育之不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成就教育人生的精彩。
“从交流中,我们深切地感到,读书不仅能开阔教师的视野,还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增长教师的职业智慧。”团员们体会很深。
据记者了解,除了通过读书提高教师素养,工作站还开展了“名师系列大讲堂”,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主讲了《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教育教学》、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主讲了《解读吴正宪,人格与学识的魅力》、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主讲了《从算术到代数——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等专题讲座。
“我们希望专家们为老师们带来了教育、课程、科研、教研的高专业、最前沿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信息,从而促进教师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吴正宪说。
“我欣喜地看到,吴正宪工作站教师们的通过学习不是在复制吴正宪本人的经验,而是在此基础上广泛学习、吸纳各方经验,形成了一个共同学习讨论的交流的平台。”北京教育科学院院长时龙表示。
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
“怎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在去年工作站成立之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洁在会上讲的一个故事启发了吴正宪,她以此为出发点,与团队专家多次研讨,确定了团队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即“吴正宪教育思想与教法研究”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力求找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今年3月6日,工作站在北京一师附小召开了课题立项会。
“有营养的数学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好吃的数学就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随着课题的深入,“吴正宪教育思想与教法”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源于实践的经验——
“八种特色课堂”,即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溯本求源的寻根课堂、纵横连通的简捷课堂、满足需求的成长课堂。吴正宪告诉记者:这八种课堂的核心是“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
“十种数学教学策略”,即有趣的、有情感的、有数学思想的、研究真问题的、学会数学思维的、数与形结合的、动手做的、不太严格的、学生能听得懂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我们通过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要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契机,要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幸福的童年生活。”吴正宪代表团队提出了希望。
交流:探寻再学习再研修再创造的资源
2008年6月,吴正宪老师一行前往日本进行交流。交流中,团队教师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着日本小学的数学教育。他们发现,从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尊重差异与个体需求、引导兴趣和课堂评价等方面来对比,中日双方并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但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组织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具体环节中,中日双方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程度、重点、方式等环节上差异明显。
这样的思考、这样的视角、这样的发现和展望,得到了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的首肯,他说:工作站的老师看问题的视角不一般,抓住了关键和本质在思考、在研究,一定会有收获的。
“我们在交流中历练教师队伍,提升合作精神、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强化教师的团队职业情谊。在交流中传播团队的研究成果,形成资源共享的团队意识,并且在活动中学习、汲取方方面面的新资源,进行再学习、再研究、再创造,形成新的共享资源。在交流中形成团队建设的新模式,给教师提供最有针对性的学习效应场,点面结合不断蔓延,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巨大能量场。”吴正宪总结一年的经验,“我们通过一年的能力,变革了教师的研修方式,变‘被设计被培训’为‘我设计我研修’连续干预、跟踪渐进,在生动的课例比较研究中,让教师获得了深刻的专业体验。”
团队的核心成员、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副校长李兰瑛在总结说时,我们希望以吴正宪老师为“1”,加上5个分站,从而带动“N”多一线教师的“1+5+N”团队研修模式,能够为惠及更多的教师。
团队成员心语
通过在工作站中参加“研”的活动,使我能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是我们教学研究最好的资源。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杨新荣
回望自己过去的一个,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研修的过程中,不仅使我的数学素养得以提升,教学方法得到优化,同时改变的还有思维方法、工作方式甚至是生活状态,它使我享受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快乐与幸福。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小学武维民
进入工作团队后,我的视野更加开阔,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我还承担起了与我所在学校的小学数学团队共同成长的使命。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小韩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