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洁
(2009-06-26 23:58: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红袖子眼中的教育 |
随着7月的临近,北京市首轮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即将走过两年学年的历程。6月24日,本报记者和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海燕就首都高中新课程的实验推进以及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规划,对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进行了专访。
坚持科学发展观
本报记者 雷玲
自北京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新课程实验的整体规划与有序落实成为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显示着首都教育工作者的课程理念和行动实践。在北京高中新课程实验中,从北京市教委的统筹规划到区县行政部门的区域探索,从教学、科研部门的研究参与到学校实施的具体行动,都充分显示出课程改革作为政府行为、作为学校建设的独特教育影响。多主题的课改论坛、样本学校的专项探索、课堂教学的现场对话、项目研究的引领展示,都表达着具有首都高中教育发展特色的课程行动,也逐渐深化了对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理解。
在对罗洁副主任的采访中,记者的问题正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
记者:请您谈谈北京高中新课程实施近两年来,目前的总体进展状况如何?
罗洁:从2007年初北京市确定了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后,从市政府、市教委到各个区县和学校都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保障、专业支持、全面规划、分类指导、项目推进等方面都进行了部署和落实。两年来,整体进展是平稳有序的。可以说,统筹推进、特色探索、过程调节、重在建设,既是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中坚持的工作思路,也是首轮实验的实施策略,得到了教育部、市政府以及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记者:回顾两年走过的路,您认为北京的高中新课程实验有何特色?
罗洁:就北京市高中新课程的实验特色而言,应该说,主要是结合北京独特的区位优势,从宏观引领、项目拉动、资源整合、学校探索、专题视导等方面体现着北京的课程实施特色。
从宏观引领看,课程改革作为政府行为始终成为市教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以高中新课程为切入点来促进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使高中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结合课程实验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市教委都适时组织专题论坛或工作交流,部署工作重点,以此统筹全市课改,确保高中课程实验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同时为区县和学校的自主探索提供政策空间,力求使高中学生的不同专业发展意向和基础性学习,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修习过程的选择性、差异性以及不同的课程体验,获得不同的发展。
从项目拉动而言,北京市继2007年启动高中课改专项研究后,2008、2009年继续加强课改专项研究,从课程内容的教学实施、模块教学的方式改革、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样本校课程建设、课程实验的社会传播与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学校自主排课选课实验等多方面为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提供专业指导和推动。通过各个项目的多方式、多媒介、多平台的活动运作,一方面服务于新课程的真实推进,另一方面也不断创设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高中教育氛围。
从资源整合而言,北京市从启动课改后就重视充分利用北京各种优质而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支持高中课程实施。例如北京成立了青少年创新学院,专门启动了面向高中学生的“翱翔计划”,让少数高中学生有机会在科学家身边学习、参与,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体验科学研究的独特生活。而这些活动又与学生们的选修课学习、研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扩大了高中教育的资源和学生的发展视野。又如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以网络平台支持学生的模块课程修习,让学生可以跨校、跨区域的修习课程,将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的虚拟课堂学习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程中体验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了真正的实现空间。另外,北京市开展的社会大课堂活动更是让学校的课程实践有了贴近社会、研究社会、融入社会的机制保障。
从学校探索而言,北京市从高中新课程伊始就确定了实验样本校,鼓励学校从实际出发进行专题实验探索。各学校的研究主题都紧紧围绕高中课改在排课选课、校本课程开发、综合素质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模块教学实施等重点内容,进行基于学校的实验尝试。通过校级交流、现场观摩、专题论坛等活动展现学校鲜活的教育行动。由此,高中新课程的实验目标与任务在学校行动探索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
从专题视导而言,可以说是北京市新课程宏观引领的一个现实举措。根据高中新课程在不同时期的推进情况,北京市结合阶段性工作重点、调研中发现的实验难点及时组织专题视导,深入到区县和学校了解课改运行策略,针对具体问题交流看法,提出建议。以本年度为例,围绕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课业负担、区县和学校的后半段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分别组织视导活动。活动增进了各级教育部门、各个专项研究机构、区县和学校之间的实验沟通,也促进着课程实验的深入推进。
记者:您认为目前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工作建议?
罗洁:任何一项改革都是系统工程,需要面对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渐进性。北京高中新课程实验整体上是在按照实验方案的规划设计有序实施的。但是必须看到,越是到了后期,就越是一种对教育理解、课程理念的考验。毕竟高中教育之后是高考、高招,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即将进入课改第三学年的师生而言,不能不说是个关键阶段。这里的关键,一是要求学校要将高中课程计划执行到位,体现学校对国家课程方案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的具体落实;二是要将教师对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高校的人才选拔有机对接,将基础性与个性发展的高中课程与选拔性的高校招生考试有机衔接。可以说,前者是对学校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政策考验;后者是对高中教育基础性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考验。因此,在2009年9月开学后,北京的高中新课程可以说面临着阶段性的新考验。
一方面,学校应充分遵循国家和北京市课程实施要求,将新课程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模块设置要求,贯穿在高三年级的课程安排和学生选课中。像《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工作方案(试行)》有明确规定,要求各学校必须开齐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修模块,并逐步开全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选修模块,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示范性普通高中所开设的选修模块数量应不低于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要求的80%,其他普通高中应不低于60%并积极创造条件逐年提高开设率。对此,区县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在执行统一的课程设置要求中进行学校课程实验的阶段性盘点和个性化创新。
另一方面,由于新学期开始后,高中学校的三个年级全部进入到新课程实施中,可以说全面规划和完善学校的新课程实验有了整体、全员的建设氛围。如何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和增强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是高中学校全面建设发展的难得契机。因此在新学年中,各个高中学校的新课程探索是面临着新的任务和发展机遇。
就北京市的统筹规划而言,在新学年里,也会加大指导、调控的力度,加强区县间、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兼顾差异突破重点,确保北京的首轮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为后继的高中课程探索积累经验,继续打造具有首都教育特色的高中新课程。
记者:随着2008年高考进入录取阶段,社会各界对2009年的新课程首次高考关注度越来越高,由于目前高考方案尚未正式出台,各高中学校,下一步应该怎样既保证继续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又做好首轮高考的准备工作?
罗洁:这对各高中学校的确是一个新的考验,也是高中教育中的“老”问题。进入高三后,学校的工作重心不应该只忙于准备高考,应该按新课程要求做好对高三选修课程的合理安排和推进,同时要善于总结高中课改三年来,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收获是什么,还需要为学生的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提供什么教育?这些都为高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新课程的程序推进提供教育经验。
2009年的新课程高考,一定与整个高中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考试形式都将遵循课程改革的精神,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点从课改一开始就是明确的,也是一直坚持的。只要学校扎实开展好新课程的各项教育工作,应对高考、展现高中学生的基础性和个性发展过程,不应成为学校和考生甚至家长过分担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