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红袖子眼中的教育 |
编者按:按教育部要求,2007年秋季,北京等五省市将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自2006年从教育部传来此消息后,北京等地的许多学校按捺不住了,一时间,到实验区考察学习成为一股热潮。然而,在考察的过程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报将连续两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析与反思,敬请关注。
听课只听十分钟 考察连带游山玩水
教师课改考察:“走马观花”还是“下马探花”
本报记者 雷玲
然而,这样的“感性认识”实际有多大的价值?最近,记者在实验区采访时发现,“走马观花”式盲目考察实验区的现象普遍存在。
走出去学什么
记者4月26日在深圳中学采访的当天,恰逢深圳中学接待了来自北京、贵州等地三批来考察学习的高中教师团队。深圳中学王铮校长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很多,我们每周都要接待好几拨考察团。”
上午,记者被安排与北京某中学一行21名教师一道观摩深圳中学老师的录像课。播放的第一节课为高二语文选修课《对联的规则》。45分钟的课刚放了不到10分钟,就有老师提出换成其他学科录像课的内容。
面对记者“为什么不完整地听完一节课以了解深圳中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特色”的疑问,老师们解释,他们的时间很紧,所以只能“走马观花”地看看不同学科课堂教学的大概。据了解,这21名老师此行行程共一周,除了在深圳中学考察学习,下一站还将去广州乳源中学。“我们是昨天到的,明天一早就要离开深圳。”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记者从深圳中学了解到,一周前,北京某中学的校长与区教委有关人士一行来深圳中学考察过。一周后,校长便派出一队老师前来学习取经。
“你们这次过来的目的是什么?学校对你们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吗?”对这个问题,某中的老师笼统地回答:“得知深圳中学的高中新课程开展得很好,学校就让我们来学习,看人家怎样做的。”
对“你们回去写考察报告或学习心得吗”这一问题,老师们有的说要,有的说不。
对让老师们“走出去学什么”这个问题,深圳中学王铮校长的思路很清晰:“学习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他认为,如果只是抱着看一看或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显然是不可取的。
“观花”还是“探花”
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前期进入实验的学校,还是即将进入实验的学校,只要学校的经费许可,通常都会外出考察学习。但记者发现,有些学校的考察学习,往往是走马观花,甚至连带游山玩水。
记者两年前在首批进入实验的山东青岛采访时,曾遇到一批从吉林省辽源市来考察学习的老师。从他们的日程安排看,旅游为主,学习为辅。
地处偏远的内蒙古鄂托克旗,早在2002年3月自治区启动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大会后,就开始按照“先走一步,领先一路;通过课改,提升当地教育水准”的思路,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推进课程改革。为全面了解新课程,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该教育部门组织了多次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校长再到学校骨干教师的考察学习。每次的考察观摩,事先都拟定好考察提纲,带着课程改革可能涉及的种种问题,进入课堂逐项去考察,以防止盲目性、随意性。同时,实行对口考察,回来后要求人人写出书面材料,并在专题会上汇报。
这种不只是“观花”,而是认真“探花”的做法显然是有效的。这个曾经的教育“蛮荒之地”,软硬件都无法与内地相比,却经过四年多扎实、有效的实验,将课程改革推进得扎扎实实,为全国树起了一面课改之旗。
在北京,办学基础较好的人大附中、北京二中等校的做法也十分扎实。记者今年3月曾随北京二中干部一行前往江苏两校考察,发现每到之处,这些来自学校各部门的负责人目的性十分明确,他们各司其责、分头行动、各取所需。据二中校长钮小桦介绍,二中的实验区考察有计划性、有目标,分期分批进行,参加考察的老师回校后都要在全校或部门范围内作学习汇报。
未雨绸缪迎课改
其实,占领课改高地的“先机”正是藏在校长的前瞻眼光之中。早在2002年5月,教育部内部出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后,刚刚出任深圳中学校长的王铮就开始行动起来。他预感到国家开展高中新课改是大势所趋。2002年暑期,学校就开始聘请有关专家对新高一教师进行新课程知识培训,9月高一年级政、史、地、生就开始尝试集中排课。2003年5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正式颁布后,学校就发给老师人手一份,要求在教研组学习研讨。9月,学校在教材未变的情况下开始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对新高一学校实行“走班制”教学、学段制连堂集中排课等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未雨绸缪的做法使深圳中学在2004年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时,扎实、稳步地走在了课改前列。尽管这几年天翻地覆的改革过程中,王铮的做法受到很多非议,但“深圳中学是我国高中新课程推进得最有力度、最有成效的学校”的评价,如今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些学校在国家即将推行高中新课程之前,也在密切关注国外高中教育改革的进程。
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介绍,早在几年前,学校就组织干部教师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经验的芬兰、美国等国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同时借鉴了先期进入新课程的外省市实验区的经验,在理念、课程设置、管理、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2004年,四省区首批进入高中课改时,学校就给每位教师发了一套高中新课标,并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积累,在每年的科研年会交流。
同样是在北京,有些高中校却对新课程的准备不尽如人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我们学校启动高中新课程前,从没有组织我们学习过新课程知识,到现在也从没有组织老师去实验区考察学习过。”
有业内专家称,迎接改革重要的不是学校有没有组织教师走出去考察学习,而是学校有没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并且在考察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沉下心来,从“走马观花”转变为“下马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