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黄豆酱(米曲霉使用系列2)

标签:
杂谈美食阿丝匹琳 |
黄豆酱记录篇
20181202
晚上泡了三斤黄豆,用的过滤水,明天就可能蒸豆了。
20181203
一早起来先蒸了昨天泡的一斤粘米,这个是做米酒用的,而米酒是用来下酱用的。
蒸完米,随后就放入酒曲,用酸奶机米酒那档发上。之后,蒸起了黄豆,三斤豆分两锅蒸。把底层的蒸屉倒放在上头的蒸格里,让它行成一个空的空间,再放上豆子蒸,这回就再没有往出沸水的现像了,蒸豆子的水也很清。
用了360克炒面粉,1.7克的曲子。
上午先拌了一半的豆子,吃中饭时第二锅还在蒸,下午事也多,拖拖拉拉的,直到三点多才把第二锅豆拌了曲子。
因为第二锅豆闷得时间长,豆子都有些发红了,但这是正是我要的,很好。
其实,昨天就在纠结,是用高压锅蒸豆子,出来拌米曲霉压成块发酵呢?还是跟做酱油似的,发完再拿搅拌机打碎呢?
后来觉得,把豆子蒸得面软,再裹面发酵,这都都有了两次经验了,就还是沿用此方法吧。
电热毯开低档,晚上去看时,豆子内部温度23度,还没有任何变化。那就先这样吧,等明天一早给公婆送早饭时再看。
20181204
豆子已经长了白菌丝,内部温度已经达到了三十五度,关了电热毯,把上边盖的布也撤了下去。但下午看的时候,白菌丝还不旺盛,内部温度不到30度,连结块的意思都没有。又把豆醅上头盖的布给盖上了。
20181205
今天一早看的时候,豆子已经结块了,而且霉毛也在往成功的黄绿色上转变,只有个别边角部分还是白白的。翻动了一下,把中间的部分往四周放,四周毛长得不好的往中间堆。这时豆子已经很热了,内部温度在35度以上。
晚上8点钟,去看豆子时,感觉霉毛已经长到位了。这时豆子内部温度还是挺高的。把盖布撤下,明天差不多就可以下酱了。
20181206
忙完早上的一堆事,赶紧把米酒挤了出来。这时的米酒还是甜的,没有一点酒精味,这是发酵时间太短的原故。
拿出许久不用的泡菜坛清洗了一通,控完水,又往里倒了点68度的大曲酒消消毒。
上午事多,直到午饭后才能抽出时间做酱。这时,酱醅已经变为室温了,产热的发酵过程停止了。
称出400克盐,米酒是1200克又补了1800克水,磨了20克甘草粉一并调在一起。这就是酱醅中要放的所有东西了。
做大酱不需要酱色太黑,就用过滤水把醅豆上的霉毛洗下去了,那霉毛晒过太阳后会转变成黑色的。
用搅拌机把一部分醅豆和水盐混和物打成泥状,留下三分之一的豆子没有搅打,一起拌匀就装坛了。
加上水封,放到阳面阳台。天津虽然雾霾严重,但偶尔有透过玻璃的阳光还是挺暖的。
------------------------------------------------------
自从酱下坛后,就接长不短的去关心一下水封和发酵情况,但直到十几天后,这酱里才产泡泡,有了再次发酵的意思。然后,工作就来了,看着发酵情况,三天两头的把酱搅一搅,底下上头的倒一倒。
看着酱由浅了吧叽的灰黄,往更深的红黄酱色上转变,觉得挺神奇。这是生平第一次做酱。以前在东北,老妈做酱的时要在腊月里开始,一个个酱块子放在炕稍,头半个月还好,再往后,屋里就有一股子怪味,是霉味,那味也可以理解为臭,反正挺难闻的。家里地方窄,穿的衣服上也会有这个味。这情况一直得持续到清明之后,把酱下到缸里。
酱下到缸里还不算完,每天一早都要用酱耙子打酱,撇浮沫。一天都不敢松懈,全家一年的调味品都在这里呢。懒的话,酱不仅不香,还会有一股霉味,老妈形容为咽脖子味,可见那样的酱是多难让人下咽。而用这酱油曲发酵的酱里根本就没有打浮沫一说,不然那工业话生产起来,得费多少人力去打耙呀。我做的酱,味道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直到1月份也没闻到浓浓的酱香味,倒是闻到一股子米酒的香,还是果香的那种。
20190108
一早给公婆送饭,收拾完后去搅动酱油和大酱。回来又烙饼,给儿子做早饭,看着勺子上略沾染的那点酱,刮吧刮吧抹到饼上翻面烙,这酱一加热,酱香味就调出来啦,儿子觉得这饼也格外的香。看来有戏!之所以没闻到酱味,是因为放了甜米酒的原因,甜米酒的味把酱味给遮盖了。
中午炸了鸡蛋酱,拌鲜切面,正式尝尝味,醇香醇香的。
酱色还没有达到我想到的色,且先接着晒吧。打算5月份时再接着做一坛心心念念的西瓜酱。不过,酱醅得提前霉出来才成,若真是等到5月天再去霉的话,天津这气候下,不等长霉,豆子就得先发酸腐烂不可。这个事就堆到过大年时干吧,反正那时手头的事不会太多。先霉出黄豆晒干,到时再晒酱油,做西瓜酱都随自己的心意吧。当然,如果时间空余,也可以霉些蚕豆,霉些麦子,到阳光充足时,豆瓣酱、面酱也都可以晒起来啦。没有开放式阳台,想想到时屋里的味道,也一定会糟心吧,真想有个农家小院子任我折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