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10/01/1119152_201001172231391.jpg
在爱乐舞台快乐歌唱
张馨月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弯碧水映晚霞……”这美妙而和谐的声音从音乐岛·爱乐厅飘出。这是刚刚成立两年多的厦门爱乐合唱团的排练,三十多名合唱团团员每周的周四晚上和周日的下午都固定在这里排练两次。坚持不懈的排练使得他们在越来越多的音乐会中崭露头角,赢得了掌声和赞誉。
记得厦门爱乐合唱团去年11月份在“厦门国际海洋周专场音乐会”上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们献上了《海滨之歌》、《大海呀故乡》《鼓浪屿之波》,这一支支格调高雅、优美动听的经典之歌迷醉了现场每一位观众。那天也不知是心血来潮,还是一种巨大力量的牵引,使我产生加入这个合唱团的念头。一不做二不休就报了名,由于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占了会识五线谱的便宜,考官一开恩,我顺利地成为了合唱团的一员。
别看这里只有三十多人,但是都是通过严格的考试精心选拔出来的。这些团员们首先要会唱五线谱,或是对学习五线谱有兴趣。当初艺术总监郑小瑛教授就说:“我们的起点要高一点,唱什么都用五线谱。”这一决定是由于2006年7月在厦门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合唱比赛时,厦门不少合唱团体在比赛前,都匆匆忙忙把原来使用的简谱按照比赛规定换成五线谱,以符合国际规范。而厦门爱乐合唱团,从一开始就打算将简谱拒之门外,不仅如此,还开设视唱练耳课和乐理课,提高团员的音乐水平。郑小瑛表示她不在乎人多,要少而精,报名者还要做好“愿意接受约束,保证参加一周至少两次排练”的心理准备。
这个约束,听起来没什么可怕,可实施起来还真有点难,有时晚上天冷了不想来,周日放假和朋友聚会又不想来了……众多的理由牵绊着脚步。但是我在这里排练了四五次,发现有很多的团员都是每次必到、非常遵守排练时间。这些团员中有音乐院校毕业后在厦门教学的,也有厦门大学、演艺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也有在企业工作的人士,年龄从二十岁到五六十岁不等。
参加合唱团远远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一首歌曲的旋律或许你很熟悉,但是合唱和独唱不同,如果你是高声部,恭喜你,你能唱到你所希望的旋律。如果你是中声部,那你必须具有包容、奉献的精神。一开始你会觉得你怎么都是在哼哼呀呀的,半天唱不到一句歌词或者一句旋律,并且最头疼的是,唱着唱着你就根本找不到调了。这几天在家练习陕北民歌《赶牲灵》和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家人的耳朵受尽了折磨,他们要忍受着半天没有悦耳的旋律、半天没有歌词,听进耳朵里的不是“丁丁零丁
丁丁零零丁”就是“咚咚锵
咚锵锵”,而且邻居们半天也听不出来你是在干什么,唱歌之前还得开开嗓,真够折磨人了。但是殊不知,一首合唱曲没有这个中声部会是多么的乏味,多么不丰满。中声部会让你更真切地感觉到合唱中和声的动人之处和合唱带给你的震撼人心的美。
如今,厦门爱乐合唱团的日常排练由厦门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郭伟和高嵩担任指导。在艺术总监郑小瑛教授和艺术副总监傅人长的帮助下,以及王瑕女士的悉心指导下,厦门爱乐合唱团队伍不断壮大,还吸引了来自韩国、英国、俄罗斯的朋友,还有一位会意大利的老师主动承担意大利语的训练。最近有一对正考虑要来厦门工作的美国夫妇,他们认为是否有机会参加合唱团唱歌,是他们是否移居中国厦门的决定性因素,他们还来信详细询问了合唱团的排练时间和演出频率。这支含苞欲放的年轻合唱团受到越来越多中外朋友的关注。
本文选自1月17日《厦门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