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月投资机会分析

(2007-09-29 10:02:06)
分类: 凯恩斯看盘
 

看我的BLOG的很多朋友都是散户和新股民,作为新股民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长线投资和价值投资。我反复强调,太短线赚不到大钱,在印花税这么高的情况下,大家不宜太短线操作,特别是不建议频繁的换股,只要坚持价值投资,在控制好仓位的前提下坚定的持股是散户最好的选择。持股不能忘记风险,感觉风险来临的时候,首先要作的就是先减出高位买进的仓位,中线操作要严格坚持工作线上工作,工作线下休息的纪律,在长期牛市的背景下,建议大家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应保持灵活谨慎的操作策略,回避一些缺乏实质性业绩支撑的品种,重点仍将放在绩优成长性品种上,例如高速公路、医药。短线可以参与近期热点。

一、10月经济运行分析预测

 

1、扩容压力不可忽视:10月将陆续有一些更大的蓝筹回归,从目前已经过会和准备过会的首发企业来看,H股回归步伐明显加快。建设银行、中海油服和中国神华A股发行上市。北京首都机场、中国石油、中煤能源、上海复地、富力地产、紫金矿业回归方案已经股东大会通过,山东墨龙、上海电气、中海集运、首创置业回归方案正在走股东大会程序。上述公司合计筹资可能超过2500亿元。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他们的回归将考验A股市场的资金。目前一级市场的资金并没有显著的回归2级市场,甚至有流向一级市场的趋势,所以大家密切关注新股发行的速度,关注成交量的变化,一旦资金后继乏力,强势震荡将不可避免。

2、9月CPI数据将出炉。我们注意到,由于本轮通涨是有食品价格引起的,目前这类物价并没有显著回落,所以9月CPI数据将达到6.5%以上,所以10月再次加息将是不可避免的.

3、港股直通车+QDII及股指期货的推出:虽然目前仅有QDII成行, 不可否认事实上内地资金在港股直通车预期下相当部分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香港股市,而且这部分资金还在不断增长。南方基金成功发行300亿元全球配置基金成为投资者开通QDII投资的另一渠道,紧接着其他基金公司的QDII产品将陆续推出。期货等后续工作显然也在筹备之中,10月将是他们的法律法规详细条例的出台期,密切关注这些政策给股市带来的投资机会与风险。

 

二,10月投资机会分析

    进入四季度后,我们认为市场震荡特点会更加突出。由于业绩因素淡化,题材等非业绩因素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将导致市场情绪化波动更加显著,而且对于管理层的取向更加关注,所有这些都将明显加大市场波动幅度。

根据我们对于影响四季度行情的几个因素分析,我们初步判断,四季度行情仍能继续呈现强势特征,这种强势特征将贯穿于四季度行情的始终。即使出现调整,市场仍有机会反复走强。同时我们判断,四季度有很大的机会出现一次级别较大的调整,这次调整是对2008年可能出现的大调整的预演。根据我们对四季度行情的判断,建议投资者继续以价值投资理念为主导,在追逐题材股时勿忘风险。有几点投资思路投资者可以借鉴:一是对手中持股进行清理。题材股可以等待上涨机会,如果出现强势补涨走势,应积极考虑在冲高过程中减持。二是对于蓝筹股,我们认为,在第四季度行情中不可过度追高蓝筹股,即使业绩再度兑现。但在出现恐慌下跌时,可以考虑逢低介入。

在行业和板块配置方面,基于我们对于行情的判断,建议继续寻找业绩稳定增长品种,关注出现的一些新热点。如随着奥运临近,奥运受益板块有可能再度走强;四季度可能推出股指期货,与股指期货相关的上市公司及权重股板块;2008年有很大机会推出创业板,具有创投概念的上市公司等等。我们继续看好金融、装备制造、资源和消费等优势成长公司的投资机会。所以四季度将是风险与机会并存,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季报行情。上市公司盈利增长接近高峰

  2007年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增长80%,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是否在未来几年仍能维持这么高的增长水平?在达到合理增长水平后,目前的估值水平是否偏高?

  首先我们看到,在盈利增长中有相当部分来自投资收益的增长。虽然各种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但总体上,除去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增长部分占比超过20%,而投资收益的增长是建立在股市上半年持续走强基础之上的。

  其次企业盈利增长预测开始下降。标准普尔最近发表的“(中国)内地200大企业”报告指出,虽然2006年及2007年上半年中国内地领先企业表现出色,但仍要密切注意潜在的风险。该机构预计中国内地领先企业近年的异常强劲收入及利润增长在未来18个月内可能有所放缓,目前中国内地经济似乎绝缘于全球其它地区的负面发展或潜在风险。对于高油价、资金流动性及信贷紧缩等问题,中国内地经济都能从容跨越障碍,稳步发展,然而中国内地经济长时期强劲增长,企业利润回报丰厚,可能令市场人士忽略并低估了存在的风险。

另一项最新的央行调查也显示,第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在上季度回落5.1个百分点基础上,本季度又大幅回落6.4个百分点,达到77%,降幅之大为历年之最。且受新会计准则的影响,2007年上市公司的业绩较之以往,不具有完全可比性。我们通过对工业增加值、行业增长情况等的分析初步判断:上市公司业绩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并且增长波动性将加大。所以我们需要关注主营业务增加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加速增长公司一览》。

 

1、通货膨胀受益板块和与通涨影响小板块

1)通货膨胀受益的的板块主要包括:农业、食品饮料及消费升级类、电力、能源、有色金属。主要分析内容见《金九银十第四季度投资机会分析

2)通涨影响小的板块:装备制造,科技股,金融。

3)广发证券给予食品行业“增持”评级

  行业快速增长势头持续截至五月底,食品制造业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126.11亿元,同比增长27.88%,利润总额达到127.04亿元,同比增长35.37%。饮料制造业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853.15亿元,同比增长27.01%,利润总额达到166.67亿元,同比增长38.25%,延续去年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的形势,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白酒量增价涨,啤酒费用率下降显著白酒吨酒售价从03年的1.6万元/吨上升到07年5月的2.61万元/吨,预计未来2-3年消费升级将继续推动吨酒价格的上升。同时,白酒产量也在稳步上升,1-8月产量总量达到287.17万吨,同比上升16.2%。

  产销率达到98.8%,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白酒行业的产销量和平均吨酒价格均处于持续增长的轨道中,二者成为白酒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啤酒行业费用率的降低标示着行业内企业经营效率在提高。1-5月行业平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93和0.16个百分点,这是行业利润总额增速高达41.94%的主要原因。行业中的主要上市公司中报显示费用率均有较为显著的下降。

  投资策略非周期性的食品饮料行业具备业绩持续增长的特点,业绩爆发式增长比较困难,但是优质公司(尤其是品牌建设成熟,消费者忠诚度高)的业绩增长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其投资价值稳步提高并且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因此,我们认为业绩持续增长的优质食品饮料公司仍然是投资的长远之选。

  公司投资思路上我们依然坚持以往的三条投资主线:一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具有较明确资产重组预期的公司,如五粮液,第一食品;二是业绩持续增长确定性强的公司,如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双汇发展,张裕等;三是基本面扎实且业绩有可能突破瓶颈实现加速上扬的公司,如青岛啤酒,山西汾酒,水井坊等。我们主要跟踪推荐的品种依次为:

  白酒--五粮液,贵州茅台,泸州老窖,葡萄酒:张裕;肉制品:双汇发展;黄酒:第一食品。

  行业快速增长势头持续行业回顾2007年上半年食品饮料行业整体继续呈现稳步快速增长态势。截至5月底,食品制造业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126.11亿元,同比增长27.88%,利润总额达到127.04亿元,同比增长35.37%。饮料制造业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853.15亿元,同比增长27.01%,利润总额达到166.67亿元,同比增长38.25%,两个行业利润总额的增长均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延续去年行业的景气程度持续向好的走势,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消费者实际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消费升级效应逐步显现。

 

 三、10月份重点关注上市公司:

  由于业绩因素淡化,题材、概念等非业绩因素在股价上涨中的作用突出,从而使得近期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资金推动特征。尤其是周期类及定价权不占优势的原材料品种估值大幅提升,出现明显的蓝筹泡沫,资产注入、整体上市、资源重估等题材成为股价上涨的最好理由。当然这种上涨,一方面是与市场环境处于牛市、资金充裕、投资者信心趋强相关。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市场的震荡加剧,波动幅度加大。

  四季度,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将逐渐明朗,估值偏高压力可以通过高成长来消除,因此优质股将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非业绩因素上涨品种,在消息落空或者监管加强压力下,出现快速调整并拖累市场的时候,正是积极介入业绩成长明确的优质股的最好时机。此外,结合近期大型央企蓝筹高速上市,再考虑四季度可能推出期货,我们认为在考虑业绩因素的同时,占据市场主要权重的大型优质蓝筹股也是必须重点关注的目标。综合分析,我们推荐中信证券、万科A、金晶科技、大族激光、广济药业、安徽合力、中国平安、中国神华8只股票为10月份投资重点组合。(广发证券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