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为“青年导师”的李开复先生最近的“给未来的你——李开复在2011级大学新生学习规划讲座上的演讲”为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提出四点建议:一、寻找兴趣和天赋,避免成为迷茫、困惑的人;二、学会学习和思考,避免成为应试机器;三、培养情商,避免成为孤独、被动的人;四、脚踏实地,避免成为浮躁、贪婪的人。

李开复先生作为有着丰富职场阅历和成功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成长管理中都有不少值得大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北京华夏管理学院院长,我觉得李开复先生的“成长箴言”不光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经验,也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在探讨大学教育,所以我将他的演讲作为培养学生的有益经验,思考当下中国大学教育,思考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教学做到了吗?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
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天赋是一个人成功的最不可或缺的1%,光靠99%的汗水是不行的。如李开复先生所讲,大学生可以通过多尝试、多兼职锻炼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所在,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当下大学教育还存在很多障碍,比如专业选取基本上是凭感觉,考生采取望文生义的方式确定自己的专业;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按照学分制的要求,要学习很多必修课和相当数量的专业课,这让很多学生没有精力去尝试,或者由于强迫式学习造成潜意识中的厌学情绪,埋没了他们的兴趣和天赋。
在2009年世华智业集团收购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后,我们整个教学管理团队就都在思考:短短四年该让大学生学什么?该如何让大学生各学所好?同时大学教育也有明确的管理规定,我们要不逾矩,同时要有创新,经过实践探索和资源整合,我们最后确立了“做小、做少、做专”的战略,采用大学入学后试学一个月再确定专业,新编教材等措施让大学生学在此,乐在此。
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是一流的,但自学和思考能力的培育依然是短板,李开复先生提出在大学期间,必须学会三种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包括自学的能力、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批判式思维的能力。但我不得不说,这是非常高的要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哪怕是北大、清华里面的学生,我想对于北京华夏管理学院这样的民办大学,生源群体相对较窄,我们要让大学生成才,也要让他们学会这三种能力,那么对我们教学团队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师资队伍的组建上就特别重视工作经验,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必须带过项目,拥有丰富的职场经验,因为这样才可以达成“实战、实效、实操”的教学效果,才能很好的启发和引领学生思考。试想,如果老师自己都无法解释现实中的案例,那么如何启发学生去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呢?
李开复先生提到的“培养情商,避免成为孤独、被动的人;”我想为大学不应该成为象牙塔,但同时也不应该成为自助大超市,大学应该为大学生做得更多,比如演讲、实习等。在2011年秋季开始,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实行优选、优育、优职的“三优”教育模式,其中一项重要革新就是把社会资源引入校园,借助“总裁执行风暴”的企业家资源,把企业项目带入课堂,把学生实习安排到企业,让课堂与岗位对接,让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毕业生成为真正的人力成品,而不是半成品。
“诚信是基本要求,如果你没有发自内心的诚信,我们不允许你参与。”杰克.韦尔奇的这句话也深得我心,我想现在有些人向年轻人传递很多神话般的成功故事,我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世界上当然有神童,但神童都能成功吗?或者说成功者一定就是神童吗?我认为不是。
实话实说,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学生在考试方面并不出色,高考的成绩不理想,当我们一方面通过学校的综合测试,发现他的优点,让他保持自信的同时,我们也在向他们传授这样一个道理:成功来自坚持。坚持一个信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习和工作中重视承诺,少抱怨,多自省。我在给他们讲我个人的创业经历时,我就会告诉他们,我的优势不是演讲的天赋,而是使命的坚守。我的一切成就与荣耀,不能归功于能力,而要归功于我所定下的使命。世华智业的成长似乎是个神话,但对我来说一点也不神奇,更不浪漫,就是对“为世界华人的富强而努力和服务,使华人企业成为世界经济的脊梁”这个神圣使命持续的坚守与践行。
李开复先生的“给未来的你”让我很受启发,把学生招进来,我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我们拿什么给他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