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痴迷于体制内工作,没有编制就严重缺乏安全感?

2023-03-07 21:16:20

碧翰烽/文

官本位应该从宋代开始。什么是官本位?就是以官员身份为价值标准。

难怪宋代称谓都有着浓浓的“官”气息:皇帝叫官家,丈夫叫官人,顾客叫客官,观众叫看官,几乎弄得无人不官。官本位,是宋代最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

所以在宋代,官员是相当受欢迎的,尤其是文官比较多,出现了冗官现象,官员之多远胜前朝,而且待遇也比较高。

今天的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这恐怕是很多人痴迷于体制内工作的重要因素所在。

曾经有位教授吐槽,说是当年他们班上有个同学成绩并不咋样,结果还当上了不小的官,实在有些想不通。实际上,这位教授也是有些悲哀的,因为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成就与价值,非要与官员进行比较。

但是这恰恰反映了一种社会的价值判断,在官员与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等的比较当中,人们自然把官员列为首位。

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即使是小小公务员,可能并没有多少级别,但却在不少场合成为众星捧月。

再者,安全感其实是一种稳定与预期。就眼下的体制内工作来看,其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相对变化较大的市场与社会,更具有一定优势。

而在上个世纪末期,其实是有不少体制内人员下海的。一方面当然是体制内薪酬待遇较低,有的常常还打白条,不得不另寻出路。那个时候,最多的就是停薪留职,实行分流。

再一方面就是市场和社会的机会很多,虽然不够稳定,但充满无限希望与活力。也正是这个时代,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企业家、个体工商户,这其中包括一些从体制内下海的人员,从创业路径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除了官员之外,有了企业家、商人等等更多光彩照人的职业,有了更多可以实现成功和价值的行业和领域。

所以,并不是谁都痴迷于体制内的工作与安全感,而更多是基于市场和社会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性。如果市场和社会有足够的、广阔的空间与自由,自然会有更多人去扑腾和遨游。

所以,任何职业或事情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即便是今天,有些在体制内工作的人,也觉得并不适应,希望离开体制,或者已经离开。这是不是就有点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谁都可能不安于自己的现状,却不敢轻易做出改变。毕竟说说容易,做起来是难的。

我也以为,有些人对于体制内工作是痴迷的,可有的人也是身不由己,在没有非常好的职业选择情况下,只能暂时退而求其次。

因为同样是体制内工作,差别也是非常大的,体现在地位、级别、薪酬待遇各个方面,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够与落差。

为什么有的考入乡镇就想离开?为什么有的基层年轻公务员绞尽脑汁想要调动、遴选?为什么有的会选择躺平?这其中恐怕就不只是痴迷那么简单了吧。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