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名公务员:如何服务管理26万人、创造200多亿元生产总值?

2022-06-08 21:30:58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刊文《23.8平方公里,创造出200亿元生产总值!小镇如何大作为?》报道,仅有200多名公务员却服务管理着全镇约26万人口和近1.8万户市场主体、面积仅23.8平方公里却创造出超过200亿元的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工厂”广东省东莞市腹地的东坑镇名列全国百强镇榜单,堪称“小而强”“小而精”“小而美”。

半月谈记者近日采访了东坑镇委书记谭全河,从谭全河书记的讲述当中,碧翰烽对于一些细节故事颇有感悟和启示,值得一些地方好好参考借鉴。

启示一:如何破解人少事多压力大之难题?关键在于整合体制内外资源。

应该说,当前基层普遍面临的问题就是人少事多压力大,而且现在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轻视,都需要好好重视。

作为东坑镇来说,全镇加上公安系统总共只有246个公务员编制,平均每万人配置公务员仅9个,远少于东莞的16个和国家的51个。从警力配备数据看,珠三角地区平均的警力万分比是11.49,东莞仅有8.23,而东坑才4.8。

但是该镇面临的服务管理任务是艰巨的,如何解决?碧翰烽以为,其中有两个做法值得思考:

一个是使用聘员制和市场化手段作为补充,建立由“公安+辅警+义警”参与的治安网络。比如有4100名“义务警察”,包括工厂保安、学生家长等,在治安防控、隐患排查、法制宣传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还有一个是城市环卫工作打破了外包给第三方的模式,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经过测算,外包给第三方的话平均每平方米实际环卫成本大约是10元一年,但镇里自己成立公司干的话成本只有4元。而且这样环卫工人七成以上都是本地人,他们清扫自己家乡的态度往往更上心。

比如“义务警察”的问题,应该就比大量聘请专职人员要科学得多,不仅人员覆盖广泛,而且效率提高、成本大大降低。即使是要花点钱,只需要适当的“奖励引导资金”,就可以解决大问题,同时也不会像专职人员那样形成人员包袱。

至于镇里成立环卫公司,更是值得借鉴:一方面减少了成本,这个已经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也会减少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再一个方面也能解决地方就业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更会注重社会效益,防止一项公益事业被过度市场化。

从这一点,可以联想到当下的物业管理问题,完全可以由街道、社区自己成立公司,从而最大限度提升物业管理的公益性,防止过度市场化,影响业主对于物业的认可度。目前,有一些地方已经由社区成立物业公司,效果就比较好,不仅容易降低成本、让业主接受,也密切了社区与居民的关系。至少这样的公司,可以与市场的物业公司进行公平竞争。

启示二:最好的营商环境在于“无事勿扰,有求必应”。

据谭全河介绍,他们对企业是“无事勿扰、有求必应”,决不能招商引资的时候拍胸口,然后关门打狗、打到企业遍体鳞伤。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最关键的就是那个“无事勿扰”,这比较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真正做到无为而治。政府不是不管,而是有需要的能够立即补上。这也就是后面的“有求必应”。

本来,执法检查是一种正常的法律行为,可在有的地方,这种检查却成了企业的沉重负担。因为这样的检查,有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制造麻烦。以致于有的地方提出“最多查一次”,但只要有查,问题就难以根绝。而最大的问题在于,执法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启示三:反对形式主义要有大担当,“少点文来文往,多点人来人往”!

从采访中了解,东坑镇非常重视“一线工作法”,强调“少点文来文往、多点人来人往”。在社会治理领域,镇领导班子常态化开展“行走东坑”活动,及时发现问题。等等。

当下,基层面临“文山会海”等较为突出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而诸多的文件、会议当中,往往又都是些无效会议、无效文件,只是简单地充当传声筒,照抄照搬上级的讲话或文件,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地措施与行动。

其实在基层,最为关键地是落实落实再落实,这样的落实显然不是一个会议或文件能够解决的,必须要到一线现场,必须要深入到群众、企业当中去,那里才有实实在在的建设与发展,才有真正需要破解的问题与困难。

发展经济、服务民生、务实创新,才能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图片来自半月谈)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