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碧翰烽:谁让物价局变成了涨价局?

(2015-08-10 08:14:28)
标签:

听证会

物价局

职能

奇葩

水价

分类: 时政评论

 

7日上午,郑州市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在会议结束前,有多名在场记者称被阻拦入场,并公布了会场门口由数名保安把守的照片,并质疑19名代表都同意水价上调的结果。对于记者的种种疑问,郑州物价局一名副局长解释称,涨价是政府的工作职能。(华商报201589日)

听罢这样的解释,我也是醉了,真如有的媒体所称“连底裤都脱了”。不知道该说这位局长是“老实”,还是“奇葩”呢?这也让我想起多年前的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面对记者曾经说过的一番话,“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

在今天的官场,能够说出这样雷语的“奇葩官员”,还真是一个接一个。这固然是一些“奇葩”,但却从“奇葩”的背后,清晰地展示了当今官场权力运行的一些现实。

就拿上述物价局所称的“涨价职能”来看,恰恰道出了当前“听证会”的走形式、装样子的现实,使得“听证会”成了“涨价会”。

从这场郑州举行的听证会来看,就有许多费解之处,简直就是一场闹剧。一是听证会场外戒备森严,甚至还出动了特警(勤),众多媒体记者被拒绝入内。有人发问“这是和老百姓商量的节奏吗?”

二是19名听证代表全部同意涨价,这究竟是个什么节奏?这是要侮辱老百姓的智商,还是要展示部门的权力任性。

三是记者与听证会代表各一个通道。有记者发现,会场设两个通道,听证会代表一个通道,记者一个通道。有记者堵在代表的通道,试图打听代表支持涨价的理由,但很少有代表愿意接受采访。既然敢参加听证会,为什么不敢接受记者采访?

一个听证会开了闭门会,开成了涨价会,这样的听证会不开也罢。因为其只是成了“涨价”的一个外衣、一块遮羞布而已。

为什么物价局可以堂而皇之地成为涨价局?是谁让物价局成了涨价局?为何物价局的同志们就体会不到涨价后的痛苦呢?难道他们不生活吗?所以,有几点不得不提:一是物价局主持的一些听证会,涉及到涨价的单位其实是一个体制内的。比如水价,自来水公司要么是事业单位,要么是国有企业,与政府机关实质上一体的,所以就有互相支持。还有风景区涨票价所在的单位,也是如此。

二是可能涉及到的利益勾连。可以说,这些需要涨价的单位,平时与物价局是做足了“功课”的,要么是请客送礼,要么是资助捐助,可谓相处融洽,利益一体。

三是无论涨价成什么样子,物价局官员本身是体会不到的,不可能有老百姓那样的强烈痛苦或不适。因为如果能亲身体会到涨价后的不满,其也不可能同意涨价。那么这不适感是怎样消失的,这背后有没有什么交易,值得关注。

从这位“涨价”的职能来看,真的反思还有哪些职能?比如前不久的“高速公路永久收费”,不知道也是不是政府的职能;再比如一些地方的“暴力强拆”,也算不算政府的职能呢?还比如一些地方的暴力执法、任性执法,是不是也是政府的职能?还有一些地方的招标围标串标等。这些在某些官员那里司空见惯的做法,恐怕早就被这些官员视为“职能”了。

那么,我们就得反思这些现象的背后,其逻辑是什么?其实就是权力的任性表演,没有约束和监督,让一些程序成了摆设、成了一纸空文,程序被彻底地玩弄了。

如果真的成了这样,有了就说,还不如取消什么“听证会”或“招标会”算了,就由有关职能部门自己去确定,因为开个会还要花费大量的钱或精力,毕竟参加会的人是可能要发钱的,更为要命的是,这样的会一旦开了,有关部门的领导就把责任推的干干净净了,说是“走程序”了。如果就由部门直接来决定,至少还有领导要承担责任。

想来听证会也好,招标会也好,都是想通过程序来实现一定的正义。可是如果这程序不伦不类,缺乏彻底的公开与透明,缺乏彻底的监督与制约,就不要再来糊弄老百姓了,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听证与招标,只可能是一次又一次损害政府的公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