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李克强“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说与谁听?
(2014-06-03 08:19:20)
标签:
庸政懒政房产 |
分类: 时政评论 |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察。重点针对落实进展缓慢的,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使用的高频词是“抓落实”,其中有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在讨论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察时,李克强加重语气说,“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得难听点儿,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这样的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极大不负责!”
尸位素餐,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语气,可谓击中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要害,说出了致命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把改革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尤其是简政放权,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给市场放权,给社会放权,密集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期待与信任。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改革和政策措施落地的进度、效果,并不一定尽如人意,有一些政策措施恐怕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真正让市场、社会和民众得到实惠。
一些地方多年来习惯了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阴奉阳违。总认为中央的政策离地方太远,“天高皇帝远”的思维依然牢固,给中央的政策执行打折,牢牢地守着自己的那些权力,不肯释放。
而自从中央八项规定以来,一部分官员的“灰色利益”受到了损害,原有的权力受到约束与限制,在暗暗叫苦和怨声载道之中,渐渐地变得消极怠工起来,不愿意想事,不愿意干事,没有了当初“追名逐利”的激情,糊摊子、混日子的思想愈发明显。
而在改革的推进上,有一种心态也比较明显。此前不久,郑永年专家曾称“很多领导干部担心改革,怕别人挖老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不少官员选择回避,特别是关乎利益格局调整的改革。
眼下,李克强对于这种行为给出了明确的态度,那就是搞庸政、懒政的同样也是腐败,那些不执行、不落实中央政策的就是腐败,不作为、不给老百姓办事的就是腐败。这样的话语,尤如一记棒喝,给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员以极大的警告:比如热衷于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官员;比如将中央政令当耳旁风的官员;比如消极怠工、不想事、不干事的官员;比如不愿意坚持原则、不得罪人的官员,等等。
的确,庸政、懒政的危害,有时候比乱作为更为突出。比如面对老百姓的权益诉求、上访诉求,不闻不问、不理不睬;比如推行改革措施不够实际,走形式主义;比如面对突出社会矛盾、重大安全隐患等问题,喜欢绕着走,导致蔓延酿成大祸;比如在关系民生、社会的问题上,口号喊得多,工作做得少,老百姓很不满意。
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在于,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不是为了让广大老百姓有幸福、有尊严,为了此,我们主动做了多少、干了多少,老百姓的口碑是最重要的。中央的政策措施是不是得到了执行和落实,老百姓是最有发言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