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要玩牌吗”?回家过年让我忧心忡忡!
(2013-02-17 15:02:12)
标签:
回家过年乞讨者排场跟着更多杂谈 |
分类: 生活观察 |
近些年,一直在城里过年。今年,我们一家三口回到农村老家,踏踏实实呆了八天,吃年饭、话家常、祭祖宗、放鞭炮、走亲戚、吃喜酒,也算是过得特别丰富了。
尤其是看着满院的孩子们,不由得想起我们的童年时代,只是而今没有了穿新衣、吃肉鱼的新鲜与快乐,毕竟生活条件好了,现在的孩子们是被大人们追赶着吃东西的,他们真正所向往、所乐此不疲的是有很多的玩伴,能够在广袤的农村田野无拘无束。
自从读书离乡之后,还真没有多少时间呆在农村,如此近距离地感知农村、感知故乡,以往都是来去匆匆,甚至于很多时候连一口饭也没有吃,和父母见个面、打个招呼就走了。这一次,却能安静地坐下来,静静地体味我的故乡,却顿生很多感慨,尽管在最后的几天之内显得有些急躁,已经习惯不了农村的那种不方便的生活。
而这种近距离的体味,却体味出了些许忧心忡忡的故乡事儿。
“要玩牌吗?”新的问候语折射的是什么?麻将声声,仍然是农村里一道随处可见的风景,折射的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反映的是物质改善之后文化生活的滞后。给亲戚拜年,几声问候之后,主人一般询问的都是,“要玩牌吗?”然后就有人张罗着找桌子、找麻将、找扑克、找人进行组合。而这样的问候,还不只是在拜年当中,更多地也出现在红白喜事的赈酒当中。
而这样的麻将声声,以及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打牌心得交流,比如昨天打了好久的牌,比如谁又赢了多少?比如交流那些难忘、精彩的“和牌”情景,真正是眉飞色舞,让我等不打牌的人实在有些尴尬,感觉已经不大合群。
大年除夕之夜,邻居家到处招兵买马,以通宵麻将大战来守岁,主角都是五六十岁的人,据第二天得知,她们战至凌晨六点左右。
而一场场红白喜事的画面,抬眼望去,处处可见麻将桌、牌桌,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好不热闹。
白色的垃圾、发臭的水沟、泛着白垢的地下水,环境、美丽不能只是儿时的回忆。行走在儿时常常抓鱼的小沟旁,弥漫的是各色各样的垃圾,这里的人们都习惯了往沟里倾倒垃圾,就连我开始的几天,也不知道往哪里倒垃圾。而小沟里鱼儿也难觅踪影,据家乡的人说,一场电捕下来,鱼儿几乎灭绝。
最让我揪心的是,家里喝的地下水,是自个打的井,邻近地区也是这样的。当我们用水壶烧水时,只见水壶上下一层层白垢,看得我们触目惊心,可村子里的人就是这样过着日子的。他们也不知道这水究竟有什么问题?但知道几年前不是这样的。
老父亲告诉我,他们今年准备挖个堰塘,蓄点水,以后就改喝堰塘的水。那一刻,我跟村子里的人说,等我回到城里后,要环保部门来看看,究竟什么问题。而村里的书记也和我谈起,决心改造村子里的一座水库,要全村人喝着安全的自来水。
鞭炮、赈酒、送礼,过年时的农村浪费,也是如此的惊人。自从中央发起反浪费以来,举国上下纷纷响应,从政府到民间,各种各样的行动、举措、监督纷纷登场。可是走在农村,我发现,浪费在这里并不是一件小事。
首先说烟花鞭炮,尽管是过年民俗之所需,可是燃放之多之滥,也是不可小视。其次就是赈酒,农村过春节,与其说是过节,还不如说是到处吃酒。就拿我们村的一个小组百把人来说,今年春节至少就有近十处之多的赈酒,摆酒席、置拱门、放鞭炮,其排场丝毫不比城里差。尤其是农村赈酒大多用的都是一次性餐具,不仅是种浪费,而且制造了更多的垃圾,毕竟都是塑料制品。
而拜年时的吃喝都是大肉大鱼,几个人也是一大桌,每餐吃不了多少,有不少也就白白浪费了。
年味的不断消失,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春节民俗文化的几近消失。在童年,舞狮子、打快板、敲大鼓、送彩头,等等一些文化民俗活动十分丰富,儿时的我们就是跟着这些活动奔跑的。然而,现在这样的情景已经不再,今年正月初三偶遇的一次打快板,却是村民们所熟知的一位乞讨者,说其平时就是以此为生。而我们儿时很多的民俗活动却大不相同,只是过年才去干的,平时依然以农活为主。
小时候的许多春节禁忌、风俗,如今只能是老人、长辈和孩子们一起时的回忆,毕竟现在都觉得这是些糟粕。
不过,有一点却让我有着希望,那就是生态家园建设正在家乡如火如荼进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及到处都在种树,让我的家乡也披上了更多的绿装,青山,恐怕还是这些年来难得的进步。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些原本青山绿绿的地方,却被不少矿山企业所毁坏,灰尘、污水,同样让人心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