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为何北京市民不能主动获取暴雨预警信息?
(2012-07-24 15:46:15)
标签:
天气预报宋体高速公路收费站气象部门北京日报杂谈 |
分类: 时政评论 |
7月23日,气象专家、北京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表示,公民首先应学会主动获取预警信息。气象部门发布预警的渠道有电视、电台、户外大屏幕、社区大屏幕、公交和地铁移动电视等,公民在了解预报信息后,应在降雨当天关注预警信息及变化。(北京日报2012-07-24)
我并不想断章取义的曲解气象专家的说法。因为人家首先说了,防灾减灾的主体是政府,那么他再说要公众主动获取预警信息,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也没有不准确的。
在这个世界上,政府并不是万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承担起抵抗自然灾害的意识与能力,何况是61年一遇的暴雨灾害。
这让我想起此前日本的一次大地震,当时还引发了核泄漏,可谓是惊心动魄,问题相当严重。但有几点却让全世界表示珍重,一是日本的地震预警,在地震1分钟前发出,让不少人及早获取了信息,避免了更多更大的灾难。二是面对灾难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也是举世公认的。
但是面对一场暴雨,我们的北京似乎有些乱了方寸,不说是37人死亡,只说我们一些部门在暴雨天灾面前的表现,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当私人车队免费送走灾民时,我们的高速公路收费站还在顶风冒雨收费;当我们的一些个体在救助灾民时,我们的交通协管员还在不辞辛劳地贴着罚单,真可谓是任劳任怨。
而更让我们郁闷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北京市民不能主动、及时地获取气象预警信息呢?是我们的气象部门不够主动、及时,还是我们的市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从北京的这场暴雨来看,至少暴露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预警措施十分欠缺;二是排水系统存在极大问题;三是城市生态建设遭遇极大破坏。
单从预警措施来讲,一个连市民都无法主动及时获取的预警设施,是应该有所检讨的,要么是我们的设施有问题,所预警的覆盖面远远不够,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究竟有多少市民覆盖在这个预警层面之下;要么是我们的市民预警知识和意识相当欠缺,缺乏平时的应急训练和培养。
面对灾难,我们可以歌颂伟大的抗灾精神,但我们同样不能省略掉伟大的反思境界,当我们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不敢面对自身的过错,又如何继续前行呢?我们可以歌颂伟大,但请不要忘记检讨与反思。
为什么我们的市民不能主动获取预警信息?这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