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安九的古风音乐创作所想到的

(2023-06-30 10:34:47)
标签:

随笔

音乐

古风

歌曲

安九

晚上听了一场古风音乐唱作人安九分享词曲创作的讲座,歌手到底是保养得好,哪里像是80后,明明就是00后的感觉(手机拍照效果不佳,其实真人看起来也就22岁的样子)。

我们知道古人口中所说的“歌”和“曲”是不同的——“歌”可以随意歌唱,就像是今天的民谣和流行歌曲;“曲”则不行,乐调必须和音韵(声韵调)严格匹配(尤其是要和歌词的平仄相配),敦煌曲子词、宋词、元曲以及昆曲等等莫不如此。在演讲中安九说到她为自己高中时期填词的词牌谱了曲,我当时就在想她为什么不直接利用昆曲曲牌去唱(除了她的自创词牌《荷桥子》只能自己谱曲),想到如果她自己给词牌谱曲,那样会不会没有考虑到音韵的问题——古“曲”(词牌、曲牌一类的音乐)如果乐调与歌词的音韵(尤其是平仄)不相匹配,无论是歌者还是听者都会非常难受,就像是明代“临川派”传奇(昆曲剧本)大师汤显祖的作品“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梦》、《邯郸梦》(此外还有《紫箫记))虽然文学成就很高,但其歌词文本的音韵却往往与昆曲曲牌的乐调不相匹配,致使另一文学流派“吴江派”(该派看重传奇文本的音乐性,但文学性逊于“临川派”)代表人物沈璟就曾批评汤显祖的作品“拗折天下人嗓子”。

但看来我是有些多虑了,后来的提问环节中一位歌迷问了安九用韵的问题,安九说了好多,包括她谱曲时对于“开口呼”和“合口呼”(u-)的处理,以及谱曲时乐调和歌词平仄搭配的问题。如此看来安九的古风歌曲确实可以称之为“古”,她对古“曲”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并在创作中没有忽视这些至为重要的因素。

不过我觉得安九在给词牌谱曲方面仍有一些提升空间———

其一,因为古时更重要的词、曲作者不仅要考虑“上尺工凡六五乙”(do re mi fa sol la ti)与“平仄”的匹配,更会细分“仄声”为“上、去、入),使得“平上去入”各自对应不同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从而使曲子唱出来更加自然、悦耳。

其二,安九说因为她填的小令篇幅很小,所以在歌曲创作中只能将词牌中每个字的演唱时间拖长——当时她还亲自示范了一曲,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就是她自创的词牌《荷桥子》,但个人意见是曲中每个字占的拍、节还是不够长,调子变化也不够曲折,听起来还是显得有点“短平快”。其实古人作曲时在词牌乐调与歌词音韵匹配原则的基础上,也曾为相同的词牌、曲牌谱出过很多不同的乐曲,比如同一个词牌/曲牌,既可以用北曲唱,也可以用南曲唱,南曲里,既可以用昆山腔(昆曲由其改进而来),也可以用余姚腔、海盐腔和弋阳腔唱,相应地,民间不仅流传着昆曲版的《牡丹亭》,弋阳腔流传的地区至今也还流传着弋阳腔版的《牡丹亭还魂记》。但总的来说,曲腔最终的改进方向就是曲牌中每字所占节拍大幅延长,并且节拍内部的旋律高度曲折变化———魏良辅最终完成了这一重要革新,使得昆曲很快成为最唯美的南戏腔调,此后其他南戏声腔就逐渐没落了。我觉得安九在今后的为词牌谱曲时也可以多些这样的变化,尽管这只可以是一种参考思想,而不应该把自己谱的曲子彻底变成昆曲的仿真品——每个词曲作者保留自己的审美特性和作品风格仍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从安九为自己填词的词牌谱曲,想到了早年我曾想把自己填过的词用昆曲曲牌唱出来发到网上。还有,据我所知好多人走上文艺(乃至学术)道路都是因为中学时代作诗填词的经历,除了安九,我知道的还有民谣音乐人花粥,诗人、《一个人的诗歌史》作者刘春,甚至还有著名学者葛兆光。等等等等……

由安九的古风音乐创作所想到的
由安九的古风音乐创作所想到的

由安九的古风音乐创作所想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