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会后小感

标签:
日记 |
上周周末去听了一场书友会(我自己没做任何准备,单纯想去听听),现场有位书友读《庄子》颇有心得,说起《庄子》来滔滔不绝,提出很多独到的见解,其他书友也都和他相谈甚欢,其乐融融。我有些惭愧,说实话不是很跟得上他的思路,真的枉为古籍所的毕业生,更枉为老庄的门徒。回来赶紧翻出了《庄子》,想来自己都深感震惊,这些书居然都已经尘封十多年、已然落灰了,至少2012年离开学校后就被打入冷宫,从此碰都没碰过一下。忽然想起前几年家人尤爱CCTV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而我深受学生时代室友的“毒害”,向来看不上这类通俗节目,觉得会背几首唐诗、宋词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些古代文人的全集他们又有几人真读下来了?有种就办一场“中国诗词原创大会”——但是,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明显感到多年不读诗词很多诗句都已经生疏了(虽然我童子功还不错,即使没刻意背过,但那些诗句都烂熟于心,如果早几年参加这个节目,“飞花令”环节我是一定进得去),纵然我还是全答得了,但往往都是慢半拍的节奏。由此看来,即使是你热爱的东西,如果长期不碰,还是会成为“门外汉”(说起来吉他我也大半年没碰了,现在感觉和弦都记不大清,不如初学者了)。
《庄子》嘛我肯定还是要读—— 一方面《庄子》成了这个书友会的交际语,不烂熟《庄子》的文本就拿不到它的入场券;另一方面,这本书也的确值得反复去读,它的深邃思想会让你受益终生。可是,我依然感觉这样的讨论风格并不是我很想要的——我就是把《庄子》忘得再干净,总归也还记得《庄子》说过“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其实何止儒家的“六经”,《庄子》本身又何尝不是,只不过就是二千多年前庄周说过的“陈迹”而已。我始终觉得与其“寻章摘句”,倒不如“取珠掷椟”、“舍筏达岸”,就像庄子说的那样“物物而不物于物”,乃至更进一步,“物我两忘”,这岂不是更好?何况,老子不也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学的知识过多是会蒙蔽心灵、有损于“道”的,只有把脑海中这些先贤之“陈迹”来个“损之又损”,日益忘却它们,才能最终达到“无为”的境地,从而“无为而无不为”,以臻至境。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道教宗师张三丰提出过“学就是为了忘”的道理,当时《倚天屠龙记》里的男主人公张无忌跟随张三丰学习武当绝学“太极剑法”,张无忌越学越忘,等到第三遍演示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这时张三丰却反而夸他,“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已经学会了”,显然,张无忌虽然忘却了先师的“陈迹”——“剑招”,却学到了武当绝学的真传——“剑意”,不得不说小说中的张三丰深得老庄真髓,不愧为一代道教大师。事实上何止是道家,我坚持认为一切悟道者最终都必须达到“学道而忘道”的至境,佛教里,禅宗不也一样嘛,唯有达到“呵佛骂祖”的境界,才算得上是了悟了。
这一场“旁听”让我沉思良久——就是我究竟为什么要参加这个书友会。说实话那些书友分享的书和讨论的话题有很多是我不感兴趣的,比如影响力(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乔布斯之类的,对我来说,实质上我仅仅就是一个技术宅而已(而且还不是乔布斯那种有多少创新的高新技术),自足自乐真的很愉快——既然不我是企业家,又不需要靠复杂的人际关系去赚钱,那么非要让我去听这些相当实用(却对我毫无意义的)话题我就只会觉得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不知所云。还有,书友会上似乎都热衷于讨论一些古代思想经典,比如《老子》、《庄子》、《金刚经》、《周易》等等,但与精读相比我现在更希望泛读,就是去大量阅读名家、名著,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心态去读。精读的话,其实就有点做学术的意味了——要是那样的话我当年申请直博或者去海外留个学、毕业做个学者不就好了(我那些当时做这样选择的同学现在有哪个不是985名牌大学的专家?),这又是何苦呢?我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个想法,人生苦短,以毕生精力去研究一个名人、一本名著真的非常不值:研究作家、作品不如自己去创作文学作品(发不发表倒不重要);研究历史不如自己成为历史人物;研究哲学和社会科学不如博览群书、著书立说。我现在的目的也挺明确的,就是50岁之前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试试看能不能进行一些创作,至少能把这些名著都读下来本身也死而无憾了;另外,我早年发现很多历史规律,心中建构出一套全新的历史哲学,所以我还想在50岁之后用20年的时间遍读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学术名著,创作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虽然我很明白在国内绝无可能出版)。
为什么参加书友会,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有社交需求——毕业后朋友是越来越少了(就像贰佰《狗日的青春》里唱的那样),很大程度上就只能认识一些网友,曾经认识了一些90末、00后网友,但最后就只剩了三两个90末的网友还是朋友,可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毕业的毕业,现在基本也都没联系了。那天看到这个书友会不限年龄,就很想参加,想在现实中认识一些同城的朋友,不求交情多么深,酒肉朋友也不错,能一起吃饭聊天、开怀畅饮就很好。但上次去书友会观摩之后我的想法有些改变,其实这种“交际成本”还是蛮高的——最主要是时间成本,真的已经不年轻了,读书时间少得可怜,必须要有自己的规划,真的还是要多花时间读大量的书,绝不应该分过多精力去深挖某本书(对于这个年纪而言这样挥霍时间真的太过奢侈了),这对我自身而言真的意义不大。
何况说实在的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被生存和生活给打败了,凡是还有余力读书的都是那些家境非常优越、或者高收入阶层的人,从那天参加书友会的书友来看,的确印证了我的观点。这样的话,你就是请一桌客说实话人家恐怕还真看不上的,人家终日都是出入于沪上各种高端场所,你也不可能像当初学生时代那样一桌西贝就结交一群朋友,那样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记忆蛮深的是那位发起书友会的00年女生,鄂尔多斯“煤老板”的千金(或许也只是开玩笑,具体不知了),她在书友会上反复表示自己家境优越,无忧无虑。确实,年纪轻轻能读这么多书,那必然是家境优越的。但一位诗人高管反复强调,家境优越也很难保证一辈子家境优越。其实他说的也不无道理——我本人就是这样,青少年时代家境非常优越(那时我家办学的,在呼市家喻户晓,当时有很多校区,每天能开接近200个班,每班有四五十人,办学规模非常大),因为这样的家境,我从小就读过不少书。刚上初中时作为一个男孩我还不懂得学习,但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我意外考了全年级(共十个班)第二名(其实应该是并列第一,是政治老师说文科不能满分,我卷面有些乱,问我可不可以扣1分,我不在意,同意了),班主任就当着全班夸我我家境如何如何好、但我又一点都不“纨绔”,学习好、人品好,一个好孩子。其实我那个时候也不是很乖那种,也是很“中二”、很叛逆,完全不听文科的课,但老师提问我也是对答如流,期中、期末文科的课我都裸考,还次次考全年级第一,所以历史老师天天夸我,说我学文科可以上北大。可是,那之后不久我家就有了一系列的变故,影响深远。尽管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上大学时我家境也还不错的,无忧无虑。但大学毕业之后忧虑就上来了,尤其是研究生毕业之后,因为我放弃了本科的工科专业(话说如果我本科毕业时服从国防科工委的安排去核工业集团搞核武器,那高危行业45岁就可以退休了,现在想想当时这又是何苦呢),按着爱好改学了文科,但最终又因讨厌学术体制而没有继续深造,可文科出来又毫无竞争力,为了生存最终很多年连书都读不了了。可是等到自己花很大精力解决了生存问题、可以终日读书的时候,也就已经不年轻了。
现在想想,就还是按计划读自己要读的书吧,社交需求什么的,我都会尽量克制,绝对不应该为了社交需求打乱自己原先的计划(毕竟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如果确实读到有必要分享的书,我就去分享一下(如果到时这个书友会还在),没有的话也就不了。我还是喜欢一种随性的生活方式,不喜欢刻意。
《庄子》嘛我肯定还是要读—— 一方面《庄子》成了这个书友会的交际语,不烂熟《庄子》的文本就拿不到它的入场券;另一方面,这本书也的确值得反复去读,它的深邃思想会让你受益终生。可是,我依然感觉这样的讨论风格并不是我很想要的——我就是把《庄子》忘得再干净,总归也还记得《庄子》说过“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其实何止儒家的“六经”,《庄子》本身又何尝不是,只不过就是二千多年前庄周说过的“陈迹”而已。我始终觉得与其“寻章摘句”,倒不如“取珠掷椟”、“舍筏达岸”,就像庄子说的那样“物物而不物于物”,乃至更进一步,“物我两忘”,这岂不是更好?何况,老子不也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学的知识过多是会蒙蔽心灵、有损于“道”的,只有把脑海中这些先贤之“陈迹”来个“损之又损”,日益忘却它们,才能最终达到“无为”的境地,从而“无为而无不为”,以臻至境。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道教宗师张三丰提出过“学就是为了忘”的道理,当时《倚天屠龙记》里的男主人公张无忌跟随张三丰学习武当绝学“太极剑法”,张无忌越学越忘,等到第三遍演示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这时张三丰却反而夸他,“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已经学会了”,显然,张无忌虽然忘却了先师的“陈迹”——“剑招”,却学到了武当绝学的真传——“剑意”,不得不说小说中的张三丰深得老庄真髓,不愧为一代道教大师。事实上何止是道家,我坚持认为一切悟道者最终都必须达到“学道而忘道”的至境,佛教里,禅宗不也一样嘛,唯有达到“呵佛骂祖”的境界,才算得上是了悟了。
这一场“旁听”让我沉思良久——就是我究竟为什么要参加这个书友会。说实话那些书友分享的书和讨论的话题有很多是我不感兴趣的,比如影响力(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乔布斯之类的,对我来说,实质上我仅仅就是一个技术宅而已(而且还不是乔布斯那种有多少创新的高新技术),自足自乐真的很愉快——既然不我是企业家,又不需要靠复杂的人际关系去赚钱,那么非要让我去听这些相当实用(却对我毫无意义的)话题我就只会觉得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不知所云。还有,书友会上似乎都热衷于讨论一些古代思想经典,比如《老子》、《庄子》、《金刚经》、《周易》等等,但与精读相比我现在更希望泛读,就是去大量阅读名家、名著,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心态去读。精读的话,其实就有点做学术的意味了——要是那样的话我当年申请直博或者去海外留个学、毕业做个学者不就好了(我那些当时做这样选择的同学现在有哪个不是985名牌大学的专家?),这又是何苦呢?我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个想法,人生苦短,以毕生精力去研究一个名人、一本名著真的非常不值:研究作家、作品不如自己去创作文学作品(发不发表倒不重要);研究历史不如自己成为历史人物;研究哲学和社会科学不如博览群书、著书立说。我现在的目的也挺明确的,就是50岁之前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试试看能不能进行一些创作,至少能把这些名著都读下来本身也死而无憾了;另外,我早年发现很多历史规律,心中建构出一套全新的历史哲学,所以我还想在50岁之后用20年的时间遍读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学术名著,创作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虽然我很明白在国内绝无可能出版)。
为什么参加书友会,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有社交需求——毕业后朋友是越来越少了(就像贰佰《狗日的青春》里唱的那样),很大程度上就只能认识一些网友,曾经认识了一些90末、00后网友,但最后就只剩了三两个90末的网友还是朋友,可结婚的结婚、生孩子的生孩子、毕业的毕业,现在基本也都没联系了。那天看到这个书友会不限年龄,就很想参加,想在现实中认识一些同城的朋友,不求交情多么深,酒肉朋友也不错,能一起吃饭聊天、开怀畅饮就很好。但上次去书友会观摩之后我的想法有些改变,其实这种“交际成本”还是蛮高的——最主要是时间成本,真的已经不年轻了,读书时间少得可怜,必须要有自己的规划,真的还是要多花时间读大量的书,绝不应该分过多精力去深挖某本书(对于这个年纪而言这样挥霍时间真的太过奢侈了),这对我自身而言真的意义不大。
何况说实在的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被生存和生活给打败了,凡是还有余力读书的都是那些家境非常优越、或者高收入阶层的人,从那天参加书友会的书友来看,的确印证了我的观点。这样的话,你就是请一桌客说实话人家恐怕还真看不上的,人家终日都是出入于沪上各种高端场所,你也不可能像当初学生时代那样一桌西贝就结交一群朋友,那样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记忆蛮深的是那位发起书友会的00年女生,鄂尔多斯“煤老板”的千金(或许也只是开玩笑,具体不知了),她在书友会上反复表示自己家境优越,无忧无虑。确实,年纪轻轻能读这么多书,那必然是家境优越的。但一位诗人高管反复强调,家境优越也很难保证一辈子家境优越。其实他说的也不无道理——我本人就是这样,青少年时代家境非常优越(那时我家办学的,在呼市家喻户晓,当时有很多校区,每天能开接近200个班,每班有四五十人,办学规模非常大),因为这样的家境,我从小就读过不少书。刚上初中时作为一个男孩我还不懂得学习,但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我意外考了全年级(共十个班)第二名(其实应该是并列第一,是政治老师说文科不能满分,我卷面有些乱,问我可不可以扣1分,我不在意,同意了),班主任就当着全班夸我我家境如何如何好、但我又一点都不“纨绔”,学习好、人品好,一个好孩子。其实我那个时候也不是很乖那种,也是很“中二”、很叛逆,完全不听文科的课,但老师提问我也是对答如流,期中、期末文科的课我都裸考,还次次考全年级第一,所以历史老师天天夸我,说我学文科可以上北大。可是,那之后不久我家就有了一系列的变故,影响深远。尽管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是上大学时我家境也还不错的,无忧无虑。但大学毕业之后忧虑就上来了,尤其是研究生毕业之后,因为我放弃了本科的工科专业(话说如果我本科毕业时服从国防科工委的安排去核工业集团搞核武器,那高危行业45岁就可以退休了,现在想想当时这又是何苦呢),按着爱好改学了文科,但最终又因讨厌学术体制而没有继续深造,可文科出来又毫无竞争力,为了生存最终很多年连书都读不了了。可是等到自己花很大精力解决了生存问题、可以终日读书的时候,也就已经不年轻了。
现在想想,就还是按计划读自己要读的书吧,社交需求什么的,我都会尽量克制,绝对不应该为了社交需求打乱自己原先的计划(毕竟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如果确实读到有必要分享的书,我就去分享一下(如果到时这个书友会还在),没有的话也就不了。我还是喜欢一种随性的生活方式,不喜欢刻意。
前一篇:由安九的古风音乐创作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