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女友》——莱农or莉拉?谁才是你想要的人生?

标签:
文学小说读后感随笔 |
这几天读了两本小说——埃莱娜·费兰特的《我的天才女友》和韩寒的《三重门》,下面我主要说说前者,韩寒只稍提一下。
在《我的天才女友》中,埃莱娜(莱农)的闺蜜莉拉自幼个性坚毅、果敢,并且还是一位小天才,她从小自学成才,即便小学毕业便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在家,但仍通过自学迅速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 还创作了一部小说《蓝色仙女》;然而,一路升入初中和高中的埃莱娜却天资平庸,但她始终以莉拉为榜样来激励自己,也终成一名学霸。可是莉拉很快蜕变成了另一个人,不再坚守早年的自己,而是为了家族利益在16岁那年嫁给本地富商,变得爱慕虚荣,也不再屑于往昔对于学问和文学的追求。埃莱娜和莉拉小学时的启蒙老师奥利维耶罗一向对她们关爱有加,认为她们两个都是可造之材,应该一直读书、将来成为大人物,但是随着莉拉的辍学以及这段世俗的婚姻,她对莉拉彻底失望了,无情地回绝了莉拉的婚宴邀请。在书中,奥利维耶罗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埃莱娜的一段思考——即除了埃莱娜自己还在继续学业(上初中、高中,将来还要上大学),在努力走向“伟大”的途中,她生活圈子里的熟人都早已不上学了,无论贫穷还是富裕,他们都走在平庸的世俗之路上,和埃莱娜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我个人当然是不认同奥利维耶罗和埃莱娜的这一想法的——虽然我自己也是一个重精神理想、轻物质现实的人,可是即便在精神领域(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学术等等),伟大也并不与上学多少划等号,陈寅恪(说起来我还是他的四传弟子)和沈从文都只上过小学,却分别是中国第一流的大学者和大文人,但那些一路读大学、读研、读博、当教授、当博导的人,除了写些垃圾般的学术八股文之外,腹中空空如也,毫无创造力,只会欺世盗名而已,就更别说创作出什么传世之作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毫不谦虚地说,我自己从小就挺天才的(既然是自言自语,由于自己的故事自己知道,这里也就无需多讲了),但是另一方面,曾经的我又像埃莱娜那样上过很多学,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英雄有用武之地”、使自己此生“不平庸”、“流芳百世”——可是,在复旦读研(我当年还是跨专业裸考考了第一名被录取的)的时候我终于看破了这条道路的荒谬,那些名校的学者其实也没多少真才实学,并且还思想顽固,除了写几篇毫无用处、毫无思想的学术八股文拿来到处赶场子(学术研讨会)、骗取世俗声名之外,就什么都不是了,他们除了当年学习成绩优异一点之外,其实本质上迂腐而平庸,根本不可能成为大师级的学者和文人。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年我放弃了申请直博的机会(当时复旦的老师和同学还都因为这个吃了一惊),当年如果不放弃、一路读下来的话(必要的话再去国外留学一下),那么,我现在也至少应该是一名国内985名牌大学的老师了(我曾经那些同学里坚持走这条路的,除了在海外继续求学、以后回不回来不知道的,其余现在要么留在复旦当老师,要么去北师大、川大、华东师大,等等等等,总之都是在中国文科学术领域很牛的大学当老师了)。
但是,你要是问我现在后悔吗?我一定还是会坚定地告诉你:“Never!” ———就像庄子说的那样,“名者,实之宾也”,如果因为学术体制的束缚而毕生忙于学术八股的写作,那我就不会有时间读书,更因为头脑变得僵固而写不出真正的传世之作,这样的话,即便我能当上一个所谓名牌大学的大牌教授,那岂不也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八股,成了和那些大学叫兽一样的大骗子,欺世盗名一辈子么?这绝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所以我当年最终意识到如下事实——
如果你想取得精神领域(无论是文学艺术的,还是学术思想的)的伟大成就(而不是徒有虚名),这并不是可以通过一路求学获得的,本质上,如果你是一个天才(或者虽然你不是天才,但愿意通过勤奋来补拙),你需要的仅仅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这又谈何容易,如果你不是出身豪门可以不用工作(额外说一句,莉拉嫁入豪门的是非姑且不论,但她既已有了追文学梦想的资本,却在此时放弃梦想,真的很为她感到不值),哪里来的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时间!(90后独立音乐人王胜娚有首歌叫《不想去上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为了自由,你终究还是得离开象牙塔,出来挣钱,直到挣到可以让你实现自由的钱——而这又是一大悖论,因为这将使你付出更多努力,更加不自由。当然,我也因为这个浪费了好多年,“无可奈何花落去”,但至今也是无怨无悔。
当然了,例外总也是有的,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出名要趁早”,如果你能少年成名,就能直接保送你走上你想走的道路,不再需要额外的资金来保障你追梦所需的生存资本——除了张爱玲,《三重门》的作者韩寒和民谣音乐人花粥也都是天才式的年少成名者。可是这样的人必然只是个例,除了本身的天才之外,更需要“运气”(也即上天的垂顾),试想,花粥如果不是因为早年那段发着玩的“小黄歌”《老中医》意外走红,现在又有谁知道花粥是谁?如果那样,花粥现在大概率在做与音乐无关的工作,一定还在为几两碎银而没日没夜地干活。何况,看看这三个年少有为的名家吧,张爱玲和花粥大学没毕业即辍学,韩寒更是只读过高一,他们哪一个是靠学习成为“伟大人物”的?
所以,虽然我绝对赞同高晓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首歌,但却不认同《我的天才女友》中奥利维耶罗和埃莱娜想法,因为上学真的不可能使一个人(在精神领域)变得伟大,如果你是一个天才(或者你虽不是天才,但却有着某种精神上的理想),你需要的仅仅是时间而已——只是,为了争取到时间,你还是需要去挣钱,那种将上学视作高人一等的想法真的是非常荒谬的,绝对要不得。
事实上,《我的天才女友》作者埃莱娜·费兰特虽然上了那么多学,也还是直到她49岁时才有精力创作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至于其代表作“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是其中的第一部)则要等到她60岁之后再创作出来了。
不可否认的是,埃莱娜·费兰特上这么多学对于她的创作之路也不是毫无用处,毕竟她身为出版社图书编辑,更轻易地出版和推销了自己的小说。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我相信只要是好的作品,即便没有她的出版社资源也终究不会被埋没的——再者,即便埋没又怎样?人难道非要为了一个“名”字而活吗?我觉得,还是只要适性逍遥就好了。
在《我的天才女友》中,埃莱娜(莱农)的闺蜜莉拉自幼个性坚毅、果敢,并且还是一位小天才,她从小自学成才,即便小学毕业便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在家,但仍通过自学迅速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且 还创作了一部小说《蓝色仙女》;然而,一路升入初中和高中的埃莱娜却天资平庸,但她始终以莉拉为榜样来激励自己,也终成一名学霸。可是莉拉很快蜕变成了另一个人,不再坚守早年的自己,而是为了家族利益在16岁那年嫁给本地富商,变得爱慕虚荣,也不再屑于往昔对于学问和文学的追求。埃莱娜和莉拉小学时的启蒙老师奥利维耶罗一向对她们关爱有加,认为她们两个都是可造之材,应该一直读书、将来成为大人物,但是随着莉拉的辍学以及这段世俗的婚姻,她对莉拉彻底失望了,无情地回绝了莉拉的婚宴邀请。在书中,奥利维耶罗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埃莱娜的一段思考——即除了埃莱娜自己还在继续学业(上初中、高中,将来还要上大学),在努力走向“伟大”的途中,她生活圈子里的熟人都早已不上学了,无论贫穷还是富裕,他们都走在平庸的世俗之路上,和埃莱娜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我个人当然是不认同奥利维耶罗和埃莱娜的这一想法的——虽然我自己也是一个重精神理想、轻物质现实的人,可是即便在精神领域(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学术等等),伟大也并不与上学多少划等号,陈寅恪(说起来我还是他的四传弟子)和沈从文都只上过小学,却分别是中国第一流的大学者和大文人,但那些一路读大学、读研、读博、当教授、当博导的人,除了写些垃圾般的学术八股文之外,腹中空空如也,毫无创造力,只会欺世盗名而已,就更别说创作出什么传世之作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毫不谦虚地说,我自己从小就挺天才的(既然是自言自语,由于自己的故事自己知道,这里也就无需多讲了),但是另一方面,曾经的我又像埃莱娜那样上过很多学,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英雄有用武之地”、使自己此生“不平庸”、“流芳百世”——可是,在复旦读研(我当年还是跨专业裸考考了第一名被录取的)的时候我终于看破了这条道路的荒谬,那些名校的学者其实也没多少真才实学,并且还思想顽固,除了写几篇毫无用处、毫无思想的学术八股文拿来到处赶场子(学术研讨会)、骗取世俗声名之外,就什么都不是了,他们除了当年学习成绩优异一点之外,其实本质上迂腐而平庸,根本不可能成为大师级的学者和文人。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年我放弃了申请直博的机会(当时复旦的老师和同学还都因为这个吃了一惊),当年如果不放弃、一路读下来的话(必要的话再去国外留学一下),那么,我现在也至少应该是一名国内985名牌大学的老师了(我曾经那些同学里坚持走这条路的,除了在海外继续求学、以后回不回来不知道的,其余现在要么留在复旦当老师,要么去北师大、川大、华东师大,等等等等,总之都是在中国文科学术领域很牛的大学当老师了)。
但是,你要是问我现在后悔吗?我一定还是会坚定地告诉你:“Never!” ———就像庄子说的那样,“名者,实之宾也”,如果因为学术体制的束缚而毕生忙于学术八股的写作,那我就不会有时间读书,更因为头脑变得僵固而写不出真正的传世之作,这样的话,即便我能当上一个所谓名牌大学的大牌教授,那岂不也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八股,成了和那些大学叫兽一样的大骗子,欺世盗名一辈子么?这绝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所以我当年最终意识到如下事实——
如果你想取得精神领域(无论是文学艺术的,还是学术思想的)的伟大成就(而不是徒有虚名),这并不是可以通过一路求学获得的,本质上,如果你是一个天才(或者虽然你不是天才,但愿意通过勤奋来补拙),你需要的仅仅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这又谈何容易,如果你不是出身豪门可以不用工作(额外说一句,莉拉嫁入豪门的是非姑且不论,但她既已有了追文学梦想的资本,却在此时放弃梦想,真的很为她感到不值),哪里来的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时间!(90后独立音乐人王胜娚有首歌叫《不想去上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为了自由,你终究还是得离开象牙塔,出来挣钱,直到挣到可以让你实现自由的钱——而这又是一大悖论,因为这将使你付出更多努力,更加不自由。当然,我也因为这个浪费了好多年,“无可奈何花落去”,但至今也是无怨无悔。
当然了,例外总也是有的,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出名要趁早”,如果你能少年成名,就能直接保送你走上你想走的道路,不再需要额外的资金来保障你追梦所需的生存资本——除了张爱玲,《三重门》的作者韩寒和民谣音乐人花粥也都是天才式的年少成名者。可是这样的人必然只是个例,除了本身的天才之外,更需要“运气”(也即上天的垂顾),试想,花粥如果不是因为早年那段发着玩的“小黄歌”《老中医》意外走红,现在又有谁知道花粥是谁?如果那样,花粥现在大概率在做与音乐无关的工作,一定还在为几两碎银而没日没夜地干活。何况,看看这三个年少有为的名家吧,张爱玲和花粥大学没毕业即辍学,韩寒更是只读过高一,他们哪一个是靠学习成为“伟大人物”的?
所以,虽然我绝对赞同高晓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首歌,但却不认同《我的天才女友》中奥利维耶罗和埃莱娜想法,因为上学真的不可能使一个人(在精神领域)变得伟大,如果你是一个天才(或者你虽不是天才,但却有着某种精神上的理想),你需要的仅仅是时间而已——只是,为了争取到时间,你还是需要去挣钱,那种将上学视作高人一等的想法真的是非常荒谬的,绝对要不得。
事实上,《我的天才女友》作者埃莱娜·费兰特虽然上了那么多学,也还是直到她49岁时才有精力创作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至于其代表作“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是其中的第一部)则要等到她60岁之后再创作出来了。
不可否认的是,埃莱娜·费兰特上这么多学对于她的创作之路也不是毫无用处,毕竟她身为出版社图书编辑,更轻易地出版和推销了自己的小说。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我相信只要是好的作品,即便没有她的出版社资源也终究不会被埋没的——再者,即便埋没又怎样?人难道非要为了一个“名”字而活吗?我觉得,还是只要适性逍遥就好了。
前一篇:20世纪欧美现代诗源流辨析
后一篇:“中二”的我怀想那段“中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