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绿地变“农耕记忆”值得推广

标签:
农耕 |
分类: 时评 |
钱夙伟
老旧小区楼前的公共绿地,由于缺乏管理,常常沦为个人的“小菜园”,私搭乱建、堆物堆料时有发生。在北京通州区杨庄街道杨庄南里西区社区,治理居民违规“圈地种菜”也曾是个难题:今儿给推平了,明儿又偷偷种上了,多少年了,屡禁不止。不过今年,社区换了一种思路:从社区环境营造的角度出发,将小菜园改造为“农耕记忆”科普小院,让种菜“专业户”们担任科普宣传员。别说,还真有效果。(7月12日《北京日报》)
“农耕记忆”其实也是一种绿化,当目前城市绿地资源越来越稀有,尤其是为解决停车难,绿地普遍被占用,“农耕记忆”是一种绿化的拓展。比如品种多样、生机盎然的瓜果蔬菜,也是一道悦目的景观。“农耕记忆”可以说是小区绿化美化的新形式。
“农耕记忆”满足了居民的农耕之乐,钢筋水泥的城市,越来越难得寻一方绿地满足人们的农耕之乐。实际上,种菜一直是不少城市人的喜好。正如今天流行返朴归真崇尚自然,这种兴趣更加广泛。尤其因为土地征用而成了城市人的老农民,更是难忘种地的“初心”。因此,变堵为疏,推出“农耕记忆”,让城市人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稼穑之艰,也让不少城市人享受到劳动的乐趣。
“农耕记忆”当然也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有关方面提供一些适宜栽种的蔬菜瓜果品种、推介环保的栽培方式,邻居们能分享到亲手种植的绿色蔬菜,当中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是实实在在的“福利”,成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一种补充。
显然,“农耕记忆”有着多种意义,比如注重自然生态、改善城市绿化、影响社区邻里关系网络的建构,实现可持续社区营造。这使本来并没有被利用甚至产生负效应的的资源,实现了价值最大化。当然,“农耕记忆”科普小院需要有关方面尤其是社区的主导,比如从整体的规划,到具体的实施,都有章可循,落实到人,无疑“农耕记忆”有着示范的价值,各地如有条件,值得效仿。
前一篇:对“最低消费”,让你我坚决说不
后一篇:夏夜静美,岂容“炸街”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