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6日江海晚报
钱夙伟
今年还未入伏,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就匆匆来袭,全国许多地区都创了几十年来甚至有气象记录以来气温的最高值,可谓罕见。据专业人士分析,今年的高温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罕见高温既然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其实也是天灾。面对高温肆虐,“热死人”并非只是对高温之烈的一种口头化的形容,抗击高温同样不能忽视。实际上,高温带来更多影响的,往往是建筑施工、电力维修、环卫工人、路面交警、外卖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因此,对他们的劳动保护措施尤其应该到位。
比如,一定要动态、科学、精准地跟踪气温变化,在气温达到37(含)以上时,停止一切露天施工作业。在高温天气适时地调整工人的作息时间,同时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其他如高温津贴、防暑降温诸如此类的政策、措施,应落到实处。而如导游这样的行业,如何做好从业者的避暑降温工作,也应有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
当然,像那些装不起或者用不起空调、住在简陋民房里的群众,整天处于高温“熏蒸”“烧烤”之下,也加大了中暑风险,极有可能酿成安全事故乃至遭遇不测。
此外,还有如街头的流浪者、独居的“留守老人”,无疑是高温中意外事故的高发人群。对他们的救助,也应纳入保护之中。
高温来袭,安全重于一切。当极端高温已是频发的天气现象,必须把高温纳入灾害预防体系,尤其是制订并落实保护机制。只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高温的影响一定会降到最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