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回归城市,是情怀也是责任
标签:
自行车 |
分类: 时评 |
2022年6月21日南宁晚报
钱夙伟
上午8时,东二环建国门桥附近,市民赵女士扫开一辆共享单车,骑上宽敞的自行车道。“骑车去四惠上班,利用通勤时间锻炼了!”过去5年,随着北京慢行交通环境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骑行通勤、骑行购物。北京,自行车正回归城市。(6月20日《北京日报》)
在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有着一段和自行车有关的记忆和故事。2019年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中,一群“95后”“00后”骑着自行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感受祖国的巨变,“回放我们当年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引发国人的共鸣。确实,在上世纪80年代,马路上熙熙攘攘全是骑车人,自行车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但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不少非机动车道被路边画线的收费机动车停车位侵占,导致自行车和机动车混行,自行车或骑上人行道,或和步行者混行,给交通参与者造成风险。
但显然,自行车作为一种环保又有利于健身的出行方式,从来都不会过时。当如今低碳环保已成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于现在提倡生态环保,自行车出行,应是其中之义。自行车出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压力,作为“绿色出行”,自行车有其不可替代性。一般来说,人们会在5公里以内的出行距离内使用自行车。虽然在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出行路途太远,大多数人不可能全程骑车,但借助于公共自行车系统,自行车出行即使在“出行路途太远”中依然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也因此,自行车的“回归”,已是一种潮流。
随着如今中国自行车已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自行车出行的“王者归来”,更需要的是道路的配套,而打造绿色交通体系,于如今“汽车时代”,并非易事。“汽车时代”固然无法回避,但也因此尤其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道路资源分配的杠杆,来平衡乃至抑止过于膨胀的汽车需求,让自行车出行,成为最便捷也最受人们喜爱的交通方式。也因此,如北京、厦门的许多城市,都已经修建了完善的自行车专用道和自行车“高速公路”,而于生态环保的大背景下,各地也都有如此的大动作。显然,自行车回归城市,是一种情怀,也是责任。
自行车回归城市,是情怀也是责任
2022年6月21日市场星报
钱夙伟
前一篇:停车费大幅涨价就能缓解交通拥堵?
后一篇:谨防“超长预售”损害消费者权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