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商平台“超长预售”应严格监管

标签:
超长预售 |
分类: 时评 |
2022年5月25日南宁晚报
钱夙伟
“明明买的是春装,夏天都要来了还没到。”“我是来花钱的,不是来受气的!”“我快要因为‘超长预售’,戒掉网购了!”……日前有媒体发起了一个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的网友能够理解商家的这种行为。(5月24日《今晚报》)
固然,现在有些“超长预售”有疫情影响的原因:因为担心货物积压出现亏损,不少商家不敢囤货,所以通过预售确定销量再生产;或者也有部分工厂因疫情而暂时停工,无法按时生产。
预售并不是网购的新现象,电商平台对于预售模式一直持“宽松”态度。以淘宝为例,平台的预售规则显示,商家可以选择的预售时长最长可达30天。但现在即便是如此“宽松”的时长,也难以保证,“长达45天”的“超长预售”比比皆是。
虽然在电商行业内人士看来,预售是正常现象,但业内也普遍对规模较大网红店的“超长预售”模式嗤之以鼻,认为其是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将风险转移给消费者。比如,网红店的销量大都集中在上新日这一天,可能出现突发性的销量增长。“但网红店并不会在上新前大量备货”“大部分网红店甚至会选择分批次发货,第一批消费者的退货会被用来补单,卖给第二批消费者”。这样,既避免了库存积压风险,也挽回了“退货”有可能造成的损失。
而这显然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比如一名网友称“本想在花开的时节,买件美美的裙子去花海里畅游,结果花儿都谢了,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发货”。如此遭遇,恐怕戳中了无数消费者的心。“超长预售”正在透支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少消费者正逃离网红女装店,转向线下实体店。
对此,4月28日,中消协点名超长预售。但对于愈演愈烈的“超长预售”,只是这样的“点名”显然远远不够。
实际上,为了制止“超长预售”,一些电商平台已经出台了制约措施,比如有平台规定,卖家违背发货的时间、交易的价格、运送方式等承诺,需要向买家支付该商品的实际成交金额的10%作为违约金额。显然,对于“超长预售”需要电商平台落实相应的惩戒措施,但有关部门也应严格监管制度,确保预售的规范有序,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前一篇:学的是做饭,也是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