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业“产业工人” |
分类: 时评 |
钱夙伟

近年来,河北沧州河间市积极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激活农业发展潜能,灵活多样创造就业岗位,就近吸纳当地农民变身农业“产业工人”,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11月17日新华社)
农业“产业工人”既是在专业的农业管理企业里上班的“工人”,又是经过培训、有技术,并有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指导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工人”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科技兴农”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务农方式。由于农业从业储备人数的严重不足,如今,“谁来种地”已成为重大问题,培育一大批“爱农业敢创业、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精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
以科技依托的产业扶贫乃至致富,无疑是农民的迫切需要。然而尽管如今已经走进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务农方式依然没有改变,于是,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难以驾驭,因此制约了创新和发展。把农民“变身”为农业“产业工人”,是最实在的惠农,也是精准的为民办实事。
专家表示,农村土地确权以后,农民对务农、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提高了,有的希望进职业培训班,进一步学习农业技术、农场管理。全国有上亿农民,经过技能提升,会成为中国新人口红利产生的源泉。让更多的农民成为知识型农业“产业工人”,
从长远看,更是夯实新农村建设乃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除了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有顶层的制度设计,也尤其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其中包括培育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实际上,让自己拥有更多科学技术的底蕴和内涵,尤其于年轻农民,也是他们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如今的农村,是网络时代的农村,让更多的农民变身农业“产业工人”,让先进的科技手段、形式、方法,融入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为他们所用,为他们造福,既是农民的期盼,也将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应是扶贫乃至对所有农民帮助和扶持的根本之计。
前一篇:厦门职工春晚:因为贴近,所以感人
后一篇:完善“慢行系统”破解“骑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