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8东方网
钱夙伟
内蒙古达拉特旗蒲圪卜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电波这几天心情尤为激动。因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写入一个新提法,有他的贡献。新华社4日播发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诞生记,披露了这个小故事——在文件起草过程中,一位网名“云帆”的网友所提“互助性养老”的建议,最终被写入全会文件。(11月7日新华网)
看到“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向广大网民征求意见后,李电波以“云帆”为名,在建言专栏上留下了自己对农村养老的思考——“在农村人口聚集区域,由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共食堂、公共宿舍,有意愿的老人都可以免费居住、生活在一起,年龄小的、有能力的老人照顾年龄大的、能力弱的老人,形成互助养老模式。”
一名网友的建议,能被写入党中央文件,首先是建议提得好,来自基层,抓住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破解的难题,所提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互助性养老”,当我国已进入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于应对老龄化,这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养老模式。
其一,“年龄小的、有能力的老人照顾年龄大的、能力弱的老人”,有利于挖掘老年“人口红利”资源,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风险,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的短缺问题。
其二,照顾“年龄大的、能力弱的老人”,是“年龄小的、有能力的老人”“老有所为”的体现。实际上,更多的老人渴望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其中就包括服务社区周边的高龄老人。当然,这于“年龄小的老人”,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种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享受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愉悦。
其三,许多“年龄小的老人”有照顾“年龄大的、能力弱的老人”的条件和能力。“年龄小的老人”如果身体健康,应该有一定的体能,而照顾“年龄大的、能力弱的老人”,更需要的是耐心、贴心、周到、细致,而这正是老人的优势。而同为老人,感同身受老人生活的不易和艰难,对照顾高龄老人,往往会比年轻人做得更到位,让“年龄大的、能力弱的老人”感受到别样的体贴和温暖。
其四,“互助养老”的过程,也是互相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当“常回家看看”成为不少老人的奢求,“互助养老”也可解除自己晚年生活的孤独和寂寞。何况,若此,每一个老人都会成为“年龄大的、能力弱的老人”,也因此都能享受他人为自己的服务。
显然,老人之间的这种互助,给更需要帮助的老人送去关怀和温暖,弘扬了助人为乐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一当蔚成风气,形成良性循环,必将成为最为老人所乐见的一种养老方式。既大大化解了社会养老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的不足,有利于推进养老事业与时俱进地发展,也能够推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风气,乃至促进整个世道人心的向善向美。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长期以来,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倾听民声、采纳民意,顺应民心。才能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共识和力量、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最深厚的根基。来自民间的声音与建议,往往最具“泥土芬芳”,往往也最能结出累累硕果。
因此,网友的这个建议,写入了党中央文件,是为祖国发展的积极建言,也是执政者的从善如流。在这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中,“十四五”的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