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跪拜 |
分类: 时评 |
2020年07月22日教师报
钱夙伟

7月10日中午12时30分,“新高考”生物考试结束,在聊城一中考场外,记者抓拍到感人一幕:一名考生从考场跑出来,突然向班主任下跪表达感恩之情。(7月11日《齐鲁晚报》)
跪拜礼,无疑是中国最隆重、最传统的礼节,古代手工艺相传徒弟一定要跪拜师父,这种形式本身就来自于儒家传统文化。跪拜是传统文化师徒关系的一个承诺,弟子诚心诚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老师将毕生所学倾心传授,这种承诺神圣而崇高,师生双方也都是自愿的。这位考生向恩师行跪拜大礼,正是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
如这位考生所说,“因为我是住校生,回家比较少,林老师对我的关心比较多,我对林老师也比较依赖,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于是,为了“感谢班主任林静一直以来对他的照顾”,“当时没有多想,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有这样的前因后果,跪拜显然一点也不为过。
或许,如今现代社会,再行这样的大礼似乎略显过时,其实,这不妨看作是一种矫枉过正。比如针对感恩意识的匮乏,凭借这样一个古朴而郑重的形式,对于日益淡薄的文化传统的回归和倡导,无疑可以起到强烈的宣示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考生拜的不只是老师,而是失传或失落的传统文化。
而且,既是最隆重、最传统的礼节,也不会是日常的要求,也只是在最重要或者特殊的场合,比如考场飞奔出来,见到敬爱的老师,千言万语难以诉说的感激之情,就尽在这一个跪拜大礼中。而于年轻学子,向老师行传统礼仪,还多一层让人欣慰的意思,在弘扬国学渐成共识的当下,我们的后代并没有淡化对传统的记忆。
另一方面,下跪应是表达感恩的形式中最隆重的一种,而出于“师恩如山”,再隆重的形式也不为过。况且,对形式的推崇,正是为了突出对内容的重视。“男儿膝下有黄金是风骨,但对父母的孝、老师的敬、国家的忠才是精神”,无疑,让这样的“精神”潜移默化于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真正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能担当社会责任的大写的人,因此,更让人看重的,正是跪拜这种形式中的内涵。
考生跪拜恩师并不为过
2020年07月12日北京青年报
钱夙伟
前一篇:疫情不是拖欠工资的理由
后一篇:全国首张电子烟罚单有标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