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数据造假必须依法追究

标签:
就业率数据造假 |
分类: 时评 |
2020年7月14日市场星报
钱夙伟
2020年07月14日珠海特区报
钱夙伟
6月底7月初,正是各地高校毕业生奔赴就业岗位的节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毕业生“慢就业”心态等因素影响,今年仍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奔波在求职路上。部分高校师生反映,一些应届毕业生明明还没找到工作,所在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多次催促他们签订就业三方协议,有的毕业生不得已托关系、找门路,完成盖章签字任务。(7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社会舆论一直有质疑。如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注水、虚报,存在学生“被要求就业”、“被就业”等问题。
就业率当然应该重视,但因此造假,就业率也失去了意义。本来,就业率是对教育质量的检验,是对学校教学的鞭策和激励,准确地统计就业率,也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学校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以避免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对于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与专业,就业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前,各高校对就业率特别重视,倾注了格外的热情。比如为了让学生交回《就业协议书》,在现金奖励的同时,更以就业协议换毕业证进行“要挟”,已是许多学校的普遍做法。当然,学生交回就业协议并非意味已经实现就业。以毕业证要挟,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也能在学校指定的日期前将《就业协议书》交回,因为学校下一届招生在即,尽可能高的就业率,意味着在招生时可以为学校增分添色。
核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是教育部的一项常规工作。对就业率造假应依法追责,以法律的威慑力,来挤干就业率中的水分。否则,除了误导学生,还有可能让有关方面对就业形势作出误判,不仅加剧大学生就业难,还将影响未来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前一篇:“接受过渡性工作”是一种理性选择
后一篇:“萌宠”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