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4京江晚报
钱夙伟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正式实施,沪上垃圾分类迈入“硬约束时代”。随着各地关于“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的推进,不仅促进了变废为宝,还催生出了垃圾分类回收“上门回收员”的新兴职业。他们用互联网在线接单,上门回收固定种类废品。(7月3日《北京青年报》)
“上门回收员”显然是“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之下催生的新行当。应当看到,虽然垃圾分类管理造福于市民,分类投放本来就是市民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不少市民还缺乏文明和秩序意识,这让垃圾分类的推进遭遇不小的阻碍。对于这些市民来说,如果不接受“上门回收”服务,又想不被罚款,就必须将垃圾严格按分类标准投放。“上门回收”这个新行当,无疑在提醒这些市民,现在已经处于垃圾不能乱扔的“硬约束时代”。
当然,“上门回收”的用户主要还是实在没有时间精力仔细分类和投放的市民,这在都市里也是一个庞大群体,因此“上门回收”可以说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于“上门回收”的用户,“上门回收”显然契合了他们的需求,解决了他们垃圾不能像以前那样乱扔的难题;于社会而言,有利于变废为宝,体现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从“人人都是垃圾生产者”到“人人都是垃圾分类者”,以目前国人的素质,养成分类的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固然可以辅之以不断创新的激励措施,但垃圾分类投放“硬约束”也必不可少。若此,培养市民分类习惯过程的漫长无疑可以大大缩短,从这个角度,“上门回收员”这个新行当,凸现出垃圾分类精准化要求之下的强制性,有助于“硬约束”的落实到位,显然是“硬约束时代”的“标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