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南国早报
□浙江 钱夙伟
1月9日,杭州某媒体推送的一篇《杭州深夜这一幕,比风雪更让人寒心》,直指杭州临时避寒点形同虚设。(据浙江在线1月10日报道)
2017年12月18日,杭州市民政局公布了全市临时避寒点的地址、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并表示临时避寒点配齐配足了棉被、棉衣、食品和饮用水等救灾物资。而从1月3日到5日,媒体记者连续三天分别在深夜和凌晨时间,走访了7个城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27个临时避寒点,发现了四个大问题:避寒点缺少物资或根本没有;24小时值班点没有人在;24小时联系电话没有人接;值班点工作人员对救助事宜一问三不知。
对此,杭州市民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第一时间给出回应。相关官员给出的解释是,当初公布的临时避寒点,只是让社会知道,这些地方是可以避寒的,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过去。媒体记者暗访的那几天,天气还没有恶劣到开放临时避寒点的程度。
“临时避寒点的启动也是有条件的。当地气象台发布暴雪和低温冰冻蓝色(即温度到达0℃及以下)以上预警时才开放。”这样的解释让人不解。且不说接近零度,如今大街的夜晚也已经寒气逼人,让人难熬。而于大街上的流浪人员,又如何掌握这“0℃及以下”的温度?难道要怀揣一个温度计,才不至于在气温不“达标”的情况下,到避寒点吃闭门羹?
“避寒点”是冬季救助工作的一个补充和完善,体现的是对流浪乞讨人员实实在在的关爱,但这样的举措要落到实处,真正成为流浪乞讨人员的福祉。这既需要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氛围,更需要有关方面负起责任。如果避寒点形同虚设,那么就真的是“比风雪更让人寒心”,让流浪者伤不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