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5日青岛日报
钱夙伟
店门紧闭,门外贴着经营不善要转租的告示。透过玻璃能看到,店内空荡荡,只有一地狼藉。赶到宿松路上的辰意理发店后,安徽省合肥市民张女士傻了眼,“我卡里还剩6万多元,这可怎么办是好”。与张女士一样犯愁的,还有很多会员,大家算一算卡里未消费金额在80万元左右。张女士等人的遭遇其实并不鲜见,近期全国连锁餐饮企业金钱豹大规模闭店,涉及消费者预付卡金额超千万元。(8月13日《法制日报》)
预付费会员卡因为承诺提供更多优惠和增值服务,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很多商家的营销手段,以至于普通市民手里的会员卡越来越多,但以优惠捆绑的预消费,背后存在很大的消费风险。一旦商家卷款跑路、经营不善倒闭,消费者将很难将钱追回。
实际上,于不法商户,所谓的预付卡,从一开始就不过是诈钱的道具,设下持卡消费可以享受优惠之类的陷阱,诱惑消费者往里跳,而对于预付卡的“坑”,消费者防不胜防。首先是难以识别,也无从了解信誉和经营状况。因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完全是蒙在鼓里。其次是面对打折之类的优惠,其诱惑也确实难以抵挡,而这本来也是人之常情。
对此,只能寄望于有关监管部门的把关。而有关部门本来就可以有所作为,比如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出台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单用途预付卡企业进行登记备案。但现在商家销售预付卡,均没有在商务部门备案。实际上,有关部门还可以随时掌握经营状况。无论是于经营出现困难,企图以卷款跑路逃避债务的经营者,还是蓄意的欺诈,都可以事先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让经营者不敢也不能“卷款跑路”。
据悉上海正在研究制订《上海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计划严禁个体工商户发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凡发卡企业,信息都要上网,必须与监管平台对接,监管部门可实时掌握发卡信息,采取强制保险措施。显然,规范预付卡发售,防范的关口前移,无疑是当务之急。面对“预付卡”失控,监管应该发力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