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银行卡 |
分类: 时评 |
2017年8月1日北京晨报
钱夙伟
显然,银行不等学生入校,就已经和校方联手,明知有侵犯个人隐私、强制消费之嫌,仍“先下手为强”,把一块“肥肉”抢到手再说。事实上,如此推销银行卡,早已见惯不怪,也导致校园卡滥发成风,曾有报道,某银行内部规定每人每月要完成10张校园信用卡的指标,某银行竟然向学生推出6张卡的套餐。
只要透支额度与本人还款能力相符,向大学生发行信用卡当然并非不可。然而,如此争夺“市场份额”,必然要降低门槛,曾有报道,部分发卡行未能按照相关制度对学生卡申请人还款能力进行严格的授信审核,且未根据申请人资信情况设立有效担保,一些发卡行甚至在《学生信用卡领用合约》中删去“收入情况说明”一栏,完全忽略对学生卡申请人还款能力的审核。
信用卡向大学生如此“派发”,造成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超能力消费,或滋生攀比消费心理,大学生中因此成为“卡奴”的,早已不乏其人。显然,信用卡在大学校园的无序竞争,对学生无异于是一种坑害。
大学生属于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群体,对大学生的还款能力,银行当然不可能不顾及,银行之所以不怕大学生透支逾期,是因为一旦学生无力还款,发卡行会向其父母进行欠款追偿。于是,虽然这给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但于银行,却既不必承担资金风险,又坐收渔利。而学校,当然也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然而,向当初并没有承担担保责任的父母进行欠款追偿,显然缺乏法律依据,若遭到学生家长的法律诉讼,则将给发卡行带来法律风险。而且,因为大学生透支消费而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并助长学生的盲目消费,也必然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因此给银行带来道德风险。于学校,也有辱斯文,有损为人师者的形象。
对于部分发卡行未能按照相关制度对学生卡申请人还款能力进行严格的授信审核,且未根据申请人资信情况设立有效担保,有关方面多次要求全面规范和清理学生银行卡,要求学校不得在未告知的情况下给学生统一办卡,然而,在利益驱使下,滥发校园卡的冲动依然不可遏制,有关方面应有更坚决的措施,否则,录取通知书夹寄银行卡之类的荒唐,还会层出不穷。
前一篇:女性就业性别歧视应有追究机制
后一篇:“生存训练”是人生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