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9日湖州晚报
钱夙伟
不久前,河南洛阳王城公园“篮球场争夺战”成为令人瞩目的事件,甚至引起了央视《新聞1+1》栏目的关注。打篮球的年轻人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因为场地问题发生矛盾,由言语冲突发展成为肢体冲突。小伙子被老人们围堵在一片围墙前进行殴打,现场冲突激烈。随后事件愈演愈烈,双方难以达成协调,公园管理处只好选择关闭篮球场,但广场舞大妈毫不退让,表示球场一旦开放,仍要进去跳舞。在这场“篮球场争夺战”中,舆论基本上站在打篮球的年轻人一边。毕竟,篮球场应该是打篮球的地方。而且,公园方面也给老人们另找了跳舞的场地,只是老人们对这块场地并不满意。
老人们的如此计较和强势,于广场舞引发的纷争,或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其实,现在广场舞最让人诟病的,是噪音的扰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其中就包括原来可以忽略不计的噪音干扰,宁静的城市环境已成为每位市民的心愿,也越来越容不下这种以音乐形式出现的噪音。不少人甚至采取如“水弹”“空袭”那样的极端报复行为,鸣枪、放藏獒、泼粪、高音炮、砸音响……激烈对抗引发了一次次的极端驱赶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甚至安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然而,无论人们对广场舞怎样的见仁见智,如果不持偏见,那么应该承认,广场舞展示了老年人年轻的心态,而其个性张扬,正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而且,相比于搓麻打牌,更有益于老年身心健康,或也因此节约了医药费开支,减轻了养老成本。而于现在子女因不能“常回家看看”而孤独寂寞,这也是一种很需要的情感交流心灵滋润,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和邻里关系。
如果以欣赏的视角,广场舞也不失为赏心悦目的城市风景。广场舞更对推动社会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广场舞几乎是各个城市最普遍的全民健身运动,随着广场舞的不断发展,艺术性、观赏性已经成为广场舞的新标准。广场舞显示的是城市成熟的文明。如今,广场舞不仅仅是中国大妈们的专利,早已进军海外,这或还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显然,广场舞已经是客观的存在,舞者已经是越来越多。可以说,有人的地方不一定有广场,但有广场的地方就一定有广场舞。广场舞固然有扰民的一面,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服务不到位造成的,比如没有相应的场地,以及配套的管理措施等等。就如洛阳王城公园的“篮球场争夺战”,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场地的“蛋糕”不够分配。实际上,扰民并非广场舞的“原罪”。许多“大妈”也并非不懂得自律,比如跳无声的广场舞,为不扰民,宁愿让跳舞的乐趣大减。尤其是中高考期间,广场舞大妈还纷纷开展“静音护考”行动,主动“歇业”,停跳广场舞,为高考学子保驾护航,这都显示了老人们固有的风采。
当广场舞“扰民”风波迭起,在场地配套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广场舞大妈有更多的诸如“息舞”这样的自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广场舞”的管理,“广场舞”也要纳入法治的轨道。但无论如何,全社会都应该对“大妈广场舞”多一点宽容,比如年轻人,或也应反思对老年人是不是太苛刻了一点。老年人固然应该体谅年轻人,但作为年轻人,对老年人更要多一点包容和宽容。这其实不需要什么理由。如果需要理由,那么,每个人都有变老的一天,或许就是唯一的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