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呼和浩特晚报
●钱夙伟
为了一棵已有330年树龄的银杏树,记者23日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政府了解到,政府特意为它建了一个占地12亩的广场,且命名为“银杏广场”。广场建成后,还给蒋坝老百姓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
这棵古银杏的一侧是一座两层高的沿街民宅。之前古树的另一侧也有一栋房子,古树被夹在两栋房子之间,生长空间不足。园林工人被迫对部分树枝进行了“截枝”。按照相关保护规定,古树名木一般不能移植,怎样保护好这棵树曾是一道难题。现在建一个广场,让古树有了充足的生存生长空间,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古树保护这个难题。
当地知情居民说,建广场的地方是繁华地段,是适合建商业门面的。因为保护这棵古树的需要,所以镇里在规划时舍弃了建门面的方案,上了广场项目。可以说,建这个广场,当地不仅舍弃了眼前真金白银的收入,而且投入不菲。
然而,与此相比,古树得到保护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古树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历史传承的象征,历史沧桑的见证,是“乡愁”的一个载体。也因此,比如这棵古树,当地居民“充满敬畏之心”,而且,“古树对古镇来说也是一种特有的资源,保护古树无疑为古镇增添了韵味。”显然,保护古树,除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更在于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保护古树显然需要这样的“算大账”,而问题恰恰在于,尽管当下保护古树已经成为共识,但急功近利之下,工程规划建设中缺乏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却依然是普遍现象。或者在规划中就无古树的位置,古树必须无条件地为项目让路,即使不是遭到砍伐,也是挪位,但这往往也不过是判了死刑缓期执行而已。或者是建设工程进行中遭遇古树名木,大凡都选择放弃古树,很少有如这棵银杏树那样,为了保护而不惜建一个占地12亩的广场。
名木古树依法受到保护,只不过与工程建设、经济发展相比,似乎不值一提。为保护一棵古树建一个广场,无疑把依法保护放在了首要位置,一是建设方案为古树让路,而且着眼于长远的保护,把古树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二是不惜牺牲巨大的经济利益。这固然体现了环保的观念,更是法治的观念,当不少地方的树木尤其是名木古树依然缺乏有效保护,为保护一棵古树建一个占地12亩的广场,显然具有标本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