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0南国早报
□浙江 钱夙伟
执法人员依法扣押问题腐竹成品或半成品。南国早报记者 王缉宁摄
5月6日凌晨5时许,柳州市柳江区食药监及公安部门根据南国早报记者暗访掌握的信息,联手对位于拉堡镇基隆村龙团屯的无证生产腐竹的黑作坊集中区展开突袭,查处黑作坊5家。现场快速检验结果显示,这5家作坊生产的腐竹疑似含有吊白块。(相关报道见本报5月8日A9版)
恐怕并非巧合的是,2011年9月,当时的柳江县政府也是根据南国早报记者暗访发现的线索,在拉堡镇基隆村波庙屯和龙团屯分别查获了数十家粉丝及腐竹加工黑作坊。时隔多年,龙团屯仍有腐竹黑作坊非法生产,甚至存在非法添加吊白块行为,问题依然严峻。
对媒体提供的线索,当地相关部门做出了快速反应,查处的力度也值得肯定,但媒体对黑作坊的追踪,又一次走在了监管部门前面。记者固然是在行使自己的职责,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凸显出相关部门监管的滞后乏力。
事实上,也正是有关监管部门作为不力,让媒体在“代行”监管的“重任”,有关部门虽然事后及时采取了行动,但从行动查获情况来看,此前问题腐竹已经大量流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危及公共安全。
对违法违规的厂家尤其是小作坊、黑作坊,媒体固然要加强监督,让厂家处于严密的监督之下,但监管部门更应切实负起责任,强化监管的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完善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和监管措施。
当地相关部门作出“将会采取行动进行相应整治”表态的同时,更应该反思: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乱象,何以总要靠记者卧底暗访才得以曝光?作为职能部门,无论如何都有失职之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