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湖州晚报
H钱夙伟
日前,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65岁的王大爷吃了中饭下楼到小区散步,遇到40多岁的邻居张某。两人攀谈起来,说着说着,言语间有了些争执。张某嘲笑王大爷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手脚不灵活。王大爷本来就有些争强好胜,又喝了点酒,便拍着胸口说自己行动很利索,马上可以和他赛跑一争高下。
于是,两个加起来一百多岁的人开始打赌,竟然赌的是哪个跑得更快。两个人在小区车行道上正儿八经地比赛起来,令许多小区居民瞠目结舌。气喘吁吁的王大爷拼尽全力赢得了比赛,不过在傍晚时分却感到肚子痛,之后疼痛加剧,家人不得不将王大爷送进了医院。经过及时治疗,王大爷才渐渐好转。
实际上,老年人不服老,超负荷锻炼,早已不乏惨痛的教训。比如一位65岁的大爷在单杠上练引体向上时发生意外,导致高位截瘫;一位90岁的老人在爬山时摔倒头部受伤,10天后因出血不止身亡……,医生因此反复提醒,60岁以上老人比较适合的运动项目是散步和舒展类运动。“可以快走,但是不要慢跑。力量型运动,像单杠、双杠不适合老人。
”
固然,现在的社会崇尚挑战,老人们的“不服老”,也成为老人生活中的常态,这确实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然而,“老人不服老”,其积极向上、“老有所为”的精神固然令人钦佩,但并非因此就可以挑战老人生理的极限,尤其是和年轻人一样地进行比拼。老人于生理显然不适合进行诸如单杠引体向上的运动,于心理其实也不适宜去一味地“不服老”。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摆正心态,承认自己确实老了;另一方面,要尽量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自我训练和锻炼,延缓衰老的过程。但要注意把握好度,强度过大、超过身体负荷的训练,只会影响身体健康。“人老不服老”与“人老要服老”,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只是所强调的重点和核心不同而已。前者主要是指精神方面。人到老年,应保持心态的年轻,生活的热情,富有朝气和活力,乃至童心不泯。后者则主要是指身体和生活起居方面。步入老年,人体各器官组织的功能逐渐衰退老化,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这不过是生命的规律,每个老人都应直面这个现实,决不可一味争强好胜。比如于老人的运动健身,就要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显然,比如已过花甲的老人还要在单杠上练引体向上,其发生风险的概率,比年轻人不知要大多少倍
一些老人的“不服老”,其实是出于老人特有的任性。俗话说“老还小”,指的就是老年人年纪大了,脾气性格反而越来越像小孩子般任性。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会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冲动好胜,这可能就是不服老的心态。如专家所说,“老年人不服老,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卫。他们感到了老之将至,有被威胁的感觉,所以刻意地进行抗拒。”“这时候,老年人的表现往往是十分注意别人的评价,怕自己因为年纪大了,被他人看轻。
”也因此,要让老人正确摆正位子,固然要自己调整心态,也同样需要一个让老人“老有所为”,体现老人价值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当然,事实上也确实有许多老人即使耄耋高龄还身手矫健,面对年轻人都跃跃欲试一比高下,因此有一种说法,“70岁正是事业的旺季”,然而,对此有评论就认为,除非可以活到100岁。本来,“越活越年轻”是指一种乐观达观的人生态度,但具体的“老有所为”,还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今老人无论是生活热情还是创造性想象力都已今非昔比,无疑令人振奋。也屡有老人不仅挑战老人的生理极限,甚至还创造了常人的记录,但对此也不必太当回事,如果有老人各方面素质具备挑战记录的能力,那么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作这样的尝试也无不可,但这当中尤其需要有科学精神的引领,更必须要有一定的边界,刻意挑战则大可不必。毕竟,生命总是第一位的。同样作为一个老人,我以为,珍惜每一天,活着真好,老人尤其要切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