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只是个美好传说

标签:
桃花源 |
分类: 时评 |
微观点:过于纠缠于“桃花源”正宗的争夺,势必把文化遗产庸俗化、功利化,即使争来了一个名,也未必能争来多少利。
近日,重庆酉阳县高调推介县境内的桃花源景区,并以排他性的姿态,公开宣布酉阳桃花源的“正宗”性。此举随即引发同样主打“桃花源”牌的湖南桃源县反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桃源县多位政府人员称,重庆酉阳涉嫌“炒作”,桃源县才是“正宗”。
当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了一个安宁和乐的世界,称之为桃花源,然而他并没有留下这个地方具体地点的描述,只以“无问津者”结尾。如专家所说,究其源头,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述更像是一种臆想,而非某个客观存在的地理位置。因此,这场争论注定无解。
但这样的争论于今层出不穷。虽然只是传说中的名人名地,甚至只是古文中的虚构,比如陶渊明散文中的一个“臆想”,也早已争抢不休,比如此前的“牛郎织女”故里之争,只要能沾得一点边,就志在必得。
如此争夺,归根到底争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只争得一个传说中的故里或者起源地,这种名气未必就能成为收益,比如“桃花源”,从来没有人留意到底在何地,因为,这实在无关紧要。“桃花源”是人们普遍的梦想。因此,争得了“桃花源”发源地的“正宗”性,于提升当地知名度的作用,也有限得很。而且,民间文化、神话传说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像历史研究那样具有唯一性,起源多样性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也因此,现在争得名人故里或者故事起源地之后,由于所谓确凿的“证据”大多存在于史料中,而史料也往往“众说纷纭”,因此大凡都要千方百计化虚为实,以防被别地“抢”过去。于是大兴土木造假古董也就不可避免,但显然并无多少价值,只是劳民伤财。
面对不断出现的如此“争夺”,何不将更多力气花在文化的挖掘整理上。比如“桃花源”,是美的化身,应不断挖掘和放大其文化内涵,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共赢”,这才是更务实的一种“争夺”。
其实,民间文化、历史传说,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融合了人们的美好情愫,已成为共有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过于纠缠于“桃花源”正宗的争夺,势必把文化遗产庸俗化、功利化,即使争来了一个名,也未必能争来多少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