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座卡”或许值得一试

(2016-11-01 20:43:33)
标签:

让座

分类: 时评
2016.11.1海峡导报
□钱夙伟
“让座卡”或许值得一试
       陈女士:我怀孕7个月了,前两天从莲坂站乘坐BRT快3线。当天车上人不太多,但是座位已经坐满了。爱心座椅上一个是年轻小伙子,另一位是60岁左右的大叔。小伙子望了我一眼,继续玩手机。我只能在爱心座椅旁抓紧扶手。过了一会儿,原本看窗外的大叔看到了我,立马起身让座。
       在这里,我想再次向好心的大叔表示感谢。也希望年轻人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自己也有能力去帮助的时候,不要假装看不见。(10月31日《海峡导报》)
       不仅不让座,还占“老弱病残孕”专座,这种现象在现在,其实并不少见。这当然并非小事,其中折射出的是诸多品质的缺失,比如对他人的体贴、尊重和关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而这势必影响人格的全面发展,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养成让座的习惯,需要持之以恒的道德倡导,但也需要一个激励的机制。虽然于有道德修养的人,做好人好事是内心道德体验的必然要求,不仅利他,也同时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即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绝不会因为有奖励才去做让座这样的好事。但于更多的人,其思想境界未必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能得到奖励,让座的“付出”会有看得见的“回报”,无疑有利于调动他们让座的积极性。
       现在,不少城市都有这样的“回馈机制”。比如设立让座卡,每让座一次,奖给一张让座卡,得到规定数量的卡片,就能免费坐车一次,其意义在于表明社会对让座行为的认可和承认,鼓励倡导人们的道德追求,从而形成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虽然这会使不少人出于得到“物化”奖励的动机而让座,但一方面,毕竟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让座之中,“让座”活动能够持续地“热”下去,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最终会让他们淡化对“物化”回报的看重,使让座成为习惯。
       面对需要让座的人,怎样少一点“装作看不见”?于厦门,当与让座蔚然成风还有一定距离,“回馈机制”或许也值得一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