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9-26大连日报
钱夙伟

有人低头不语,有人仰天眺望,有人抱着毛绒玩具呆坐……他们在干嘛?原来这是9月24日在北京繁华商业区举行的一个发呆大赛。
(9月24日中国新闻网)
据称,“发呆大赛”的目的是让人借着发呆释放压力。但发呆从来都是个人化的行为,“心无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想的时候”才会发呆,发呆只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岂能众多“选手”集中在一个地点、集中一个时间发呆?显然,这其实并非是发呆。现在,参赛选手们一门心思都在比赛以及比赛获胜后的奖品,发呆就很难不是装模作样。
如专家所说,发呆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调节,偶尔发呆无伤大雅,还有利于健康。发呆可帮助人们减轻疲劳,对大脑来说,是很好的休息。在发呆的时候,人是轻松、快乐的。然而,“发呆大赛”里的“发呆”,却可能是痛苦的,在众人的围观下“发呆”几个小时,显然是难以承受的折磨。
问题还在于,现在的“发呆大赛”大凡限定或者比拼发呆的时间,既有悖科学,也有害身心健康。有专家提醒,对于有自控能力的大人,发呆是一种休息和调剂,但时间不要过长,尤其心情不好的时候,并且对于孩子经常出现的发呆,家长要及时干预。如果任由孩子经常性发呆,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状态中,很有可能会发展成自闭等心理疾病。
据称,“发呆大赛”创意源于韩国,如此“舶来品”的名头,让这种无聊的“比赛”显得似乎名正言顺且不乏时尚。实际上,现在类似的比赛,如,比接吻、比高跟鞋赛跑、比拼“大胃王”,早已层出不穷,“发呆大赛”不过是“花样翻新”,无非是借机吸引人气炒作自己罢了。
加载中,请稍候......